
[common people] 普通老百姓
如使平民皆習于兵。——宋· 蘇轼《教戰守》
平民和貴族之間的争執
(1).本謂平善之人。後泛指普通老百姓。《書·呂刑》:“ 蚩尤 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 孔 傳:“延及于平善之人。”《漢書·食貨志下》“弋獵博戲亂齊民” 唐 顔師古 注引 如淳 曰:“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若今言平民矣。” 宋 葉適 《徐文淵墓志銘》:“兵官大執平民為賊,冀以成賞,君明其無罪,盡釋之。” 康有為 《大同書》丙部:“ 歐洲 中世有大僧、貴族、平民、奴隸之異,壓制既甚,故以 歐 人之慧,千年黑暗,不能進化。” 巴金 《海的夢》:“許多和他同住在 巴黎 貧民窟裡的 猶太 平民,到法庭去叙述那些慘痛的事實。”
(2).平治百姓。《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平民”是一個漢語詞彙,指普通百姓,區别于貴族或特權階級。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沒有世襲爵位、官職或特殊社會地位的普通民衆。例如宋代蘇轼《教戰守》中提到的“如使平民皆習于兵”,即強調普通百姓參與軍事訓練的重要性。
詞源與結構
由“平”(普通)和“民”(人民)構成偏正式複合詞,強調“非特權群體”的屬性。
古代用法
現代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平民是指社會中普通、平凡的人群,也指沒有貴族身份的人,無特殊權力、特權或特殊地位的個體。平民通常指代普通百姓,與富貴人家相對。
平民的拆分部首是立(豎立),筆畫數為十六畫。
平民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洪範》中,意為平等的人民。後來,平民逐漸引申為社會中普通人、百姓。
平民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平民」。
古代漢字中,「平民」的寫法又有「平 民」、「平 海」等變體寫法。
1. 他出身平民,但憑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2. 平民的生活常常受到各種社會問題的影響。
平民組詞:平民化、平民經濟、平民權益、平民生活等。
近義詞:百姓、庶民、衆人、草民等。
反義詞:貴族、顯貴、達官貴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