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诰詞的意思、诰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诰詞的解釋

君王所頒文告。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嘉祐 四年貶 呂溱 ,其誥詞 劉敞 行之, 溱 當貶而褒; 嘉祐 五年, 劉沆 贈僕射侍中,其誥詞 張瓌 行之, 沆 當褒而貶。”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周将軍》:“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雲:‘庚子五月,因觀江漲至 五通廟 ,忽憶兒時見将軍誥詞一軸,乃 宋 封 周将軍 為 宣□侯 者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诰詞”是古代中國君主或帝王頒布的正式文告或诏書的文辭,具有權威性和約束力。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诰詞(拼音:gào cí)由“诰”和“詞”組成:“诰”指君主發布的法令或诏書,“詞”指文言文的文辭。合指以正式文書形式頒布的政令或封賞内容。

  2. 曆史演變與使用場景

    • 先秦至宋代:早期“诰”泛指上對下的告誡或命令,如《尚書》中的《酒诰》《康诰》等,多用于政策宣示或訓誡臣民。
    • 宋以後:逐漸專用于帝王對高級官員的任命、封爵或褒獎,如宋代呂溱、劉沆的貶褒案例中提到的诰詞。
    • 文體特點:語言莊重嚴謹,常含典故,如盤庚的诰辭衍生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成語。
  3. 與“诏”的區别

    • 诰:多用于封贈、任命或特定政令,對象多為官員,宋代後範圍縮小。
    • 诏:秦以後專指皇帝發布的通用命令,適用範圍更廣。
  4. 現代使用
    诰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如郭沫若在分析《酒诰》時提及“诰辭”。

诰詞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書的重要形式,反映了君主權威與官僚制度的特點,其内容與形式對研究曆史、文學及古代法律具有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诰詞》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皇帝下令給予賞賜或任命的文書。它由部首讠和部首言組成。總共包含12個筆畫,拆分時首先寫左邊的部首讠,再寫右邊的部首言。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帝制時代,是專門用來表示皇權神聖的文字。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誥辭」。古時候,寫「诰」字的方式有所不同,有的是用象形字「示」+「舀」,有的是用左邊寫「讠」,右邊寫「告」。例如:「天子頒布诰命,以表揚勤勉的公卿。」 組詞方面,與「诰」相關的詞彙有「诰敕」(皇帝的诏書)、「發诰」(頒布诰命)、「诰封」(官員受到皇帝的封賞)等。 近義詞方面,與「诰」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诏令」、「宣旨」等,它們也用來表示皇帝的命令或法令。 反義詞方面,與「诰」意思相反的詞語在漢語中沒有固定的對應詞。但可以用「廢除」「撤銷」等詞來表示皇帝取消或廢除某個诰命。 希望這些解釋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