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信的意思、踐信的詳細解釋
踐信的解釋
踐言,守信。 蔡東藩 《明史通俗演義》第五回:“試想我主帥踐信而來,大衆聞知,你乃設計陷害……難道可得人信服麼?”
詞語分解
- 踐的解釋 踐 (踐) à 踩,踏:踐踏。踐履。作踐。 履行,實行:踐行。實踐。 陳列整齊。 特指皇帝登臨皇位:踐祚。踐極(皇帝即位)。 古同“剪”,滅除。 古同“淺”,淺陋。 筆畫數:; 部首:足; 筆順編號
- 信的解釋 信 ì 誠實,不欺騙:信用。信守。信物。信貨。信誓旦旦。 不懷疑,認為可靠:信任。信托。信心。信念。 崇奉:信仰。信徒。 消息:信息。杳無音信。 函件:信件。信箋。信鴿。信訪。 隨便,放任:信手(隨手
網絡擴展解釋
“踐信”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是踐行誠信、信守承諾,強調言行一緻和履行諾言的重要性。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詞義:指通過實際行動兌現承諾,體現誠實守信的品質。
- 結構:由“踐”(動詞,意為“履行、實行”)和“信”(名詞,指“誠信、信任”)組成,合意為“将誠信付諸實踐”。
字義拆解
- 踐:
原義為“踩踏”,引申為“履行、實施”。如《論語》中“不踐迹”表示遵循前人的道路,後多用于表達對承諾或職責的履行。
- 信:
本義為“誠實不欺”,後擴展為“信任、信用”。如《論語》中“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即強調誠信的重要性。
用法與例句
- 個人品德:
“他一直踐信于自己的承諾,從不食言。”
- 商業合作:
“在商業活動中,踐信是建立長期合作的基礎。”
- 曆史典故:
蔡東藩《明史通俗演義》第五回提到:“試想我主帥踐信而來……難道可得人信服麼?”(通過守諾樹立威信)
近義詞與關聯概念
- 近義詞:守信、履諾、重信守義
- 反義詞:背信、食言、失信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與文學用例,如需進一步擴展,可參考漢典()或文學作品中的具體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踐信
《踐信》是一個由兩個部首組成的詞,包括“足”和“言”兩個部首。
部首“足”表示“腳”,是一個意符部首,表示與腳有關的事物。而部首“言”表示“說”,是一個聲符部首,表示與言語相關的事物。
拆分部首:
部首“足”:⻊(3畫)
部首“言”:言(7畫)
由于“足”和“言”兩個部首的組合,表現出了“言行一緻”、“言而有信”的意思。
《踐信》一詞的來源可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儒家文化。儒家強調人格的完善和行為的端正,其中的核心之一就是要“言行一緻”,即思想和言辭要與自己真正的行為相一緻。
《踐信》的繁體字為「踐信」,字形上有一絲變化,但意義和拼音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是以篆書為基礎的,所以《踐信》在篆書中的寫法為:
「足言」
以下是一個例句:“他不僅說到做到,而且一直踐信于諾言。”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誠信”、“遵信”、“信守”。
踐信的近義詞包括:“信守”、“信奉”、“信義”。
反義詞則有:“失信”、“背信”、“不守信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