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逃避徭役。《三國志·魏志·劉馥傳》:“自 黃初 以來,崇立太學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蓋由博士選輕,諸生避役,高門子弟,恥非其倫,故無學者。” 宋 洪邁 《夷堅支志丁·趙三翁》:“﹝ 趙三翁 ﹞本 黃河 掃兵,避役亡命,遇 孫思邈 於棗林,授以道要。” 清 張雲璈 《人夫謠》:“避役先避重,取值必取盈。”
(2).爬行類動物之一種。體長約25厘米。真皮内有多種色素細胞,能隨時伸縮,變化體色。頭上有鈍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蟲。四肢較長,善握樹枝。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蟲篇》:“南中有蟲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蟲。狀似蛇醫,腳長,色青赤,肉鬣。暑月時見於籬壁間,俗雲見者多稱意事。其首倏忽更變,為十二辰狀。”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一·十二時蟲》:“十二時蟲,一名避役,出 容州 、 交州 諸處,生人家籬壁、樹木間,守宮之類也。大小如指,狀同守宮,而腦上連背有肉鬣如冠幘,長頸長足,身青色,大者長尺許,尾與身等,嚙人不可療。”
“避役”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指古代百姓為躲避官府征調勞役而采取的行為。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
現代生物學中,“避役”是變色龍的學名,屬于蜥蜴亞目避役科,主要特征包括:
生理特征
命名由來
“役”指需出力之事,而避役通過變色、長舌等特性輕松捕食,故得名“無需出力”。
分布與分類
主要分布于非洲及馬達加斯加,全球現存85-158種,如傑克遜避役(頭生三角)等。
兩種含義雖同詞,但無直接關聯:前者反映古代社會制度,後者源于動物捕食特性。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參考資料:綜合漢典、搜狗百科、農業網等權威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