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 鄭玄 注:“言言出彌大也。”後因以“綸言”為帝王诏令的代稱。《晉書·儒林傳序》:“雖尊儒勸學亟降於綸言,東序西膠未聞於弦誦。” 唐 柳宗元 《代韋中丞賀元和大赦表》:“綸言一降,庶政畢行。” 宋 秦觀 《正仲左丞生日》詩:“史筆開凡例,綸言正緯經。” 清 李漁 《風筝誤·習戰》:“那時節封你做食祿千鐘、封侯萬戶的功人功象,須記喒綸言非誑。”
“綸言”是古代漢語中對帝王诏令的尊稱,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詞源與出處
該詞源自《禮記·缁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鄭玄注解稱,帝王的話語從口中說出時如細絲般細微,但傳播後影響力逐漸擴大,如同絲線變為粗繩(綸),再變為大繩索(綍)。這一比喻成為“綸言”代指帝王诏令的源頭。
引申含義
因《禮記》的闡釋,“綸言”被引申為帝王诏令的專稱,強調其權威性和傳播後的廣泛效力。例如《晉書》提到“綸言”用于朝廷尊儒勸學的政令,柳宗元在賀表中稱“綸言一降,庶政畢行”,均體現其作為國家政令的核心地位。
文學與曆史用例
“綸言”不僅是一個曆史詞彙,更承載了古代王權話語體系的象征意義,常見于史書、奏章及文學作品中,用以突顯帝王诏令的莊嚴與影響力。
1.該詞是一個名詞詞組,意為真誠的話語、誠懇的言辭。
2.該詞的拆分部首為纟(纖維部首)+言(讠)。纟表示與纖維有關,讠表示與言語有關。
3.該詞的筆畫數為6個。纟部為3畫,言部為2畫,共計6畫。
4.《綸言》這個詞的來源有兩種說法:
a.出自《詩經·魏風·碩人》:綸言被褐,言不信詭。
b.出自南朝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需竹以書,綸言以記。
5.在繁體字中,仍然保持為「綸言」。
6.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通常在部首上有所變化,但《綸言》一詞的基本形态沒有變化。
7.例句:
a.他說的每一句話都充滿着綸言,讓人無法不相信。
b.綸言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我的心扉。
c.這封信是我用綸言寫的,表達了我對你的無盡思念。
8.與《綸言》相關的組詞有:綸情、綸缪、綸巧、綸扇等。
9.與《綸言》近義詞有:真言、真誠之言、忠言耿耿、實話等。
10.與《綸言》反義詞有:虛假之言、假話、欺騙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