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避役的意思、避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避役的解释

(1).谓逃避徭役。《三国志·魏志·刘馥传》:“自 黄初 以来,崇立太学二十餘年,而寡有成者,盖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 宋 洪迈 《夷坚支志丁·赵三翁》:“﹝ 赵三翁 ﹞本 黄河 扫兵,避役亡命,遇 孙思邈 於枣林,授以道要。” 清 张云璈 《人夫谣》:“避役先避重,取值必取盈。”

(2).爬行类动物之一种。体长约25厘米。真皮内有多种色素细胞,能随时伸缩,变化体色。头上有钝三角形突起。捕食昆虫。四肢较长,善握树枝。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虫篇》:“南中有虫名避役,一曰十二辰虫。状似蛇医,脚长,色青赤,肉鬣。暑月时见於篱壁间,俗云见者多称意事。其首倏忽更变,为十二辰状。”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十二时虫》:“十二时虫,一名避役,出 容州 、 交州 诸处,生人家篱壁、树木间,守宫之类也。大小如指,状同守宫,而脑上连背有肉鬣如冠幘,长颈长足,身青色,大者长尺许,尾与身等,嚙人不可疗。”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避役”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语境区分:

一、词语本义:逃避徭役

指古代百姓为躲避官府征调劳役而采取的行为。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多次出现:

二、动物学名:变色龙

现代生物学中,“避役”是变色龙的学名,属于蜥蜴亚目避役科,主要特征包括:

  1. 生理特征

    • 体长约25厘米,具三角形头部突起,四肢适合攀树,尾巴可缠绕树枝;
    • 真皮含色素细胞,能随环境变色,兼具伪装与捕猎功能;
    • 舌头长度超过体长,舌尖分泌粘液,可快速捕捉昆虫;
    • 双眼可独立转动,视角达360度。
  2. 命名由来
    “役”指需出力之事,而避役通过变色、长舌等特性轻松捕食,故得名“无需出力”。

  3. 分布与分类
    主要分布于非洲及马达加斯加,全球现存85-158种,如杰克逊避役(头生三角)等。

三、词义关联说明

两种含义虽同词,但无直接关联:前者反映古代社会制度,后者源于动物捕食特性。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


参考资料:综合汉典、搜狗百科、农业网等权威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二

《避役》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避免服兵役。下面是关于这个词的更多细节: 拆分部首和笔画:《避役》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和彳,其中辶(辵)表示“走”,彳表示“行走的人”或“足”,总共有10个笔画。 来源:《避役》一词源于古代军国主义社会的军事制度,指的是逃避或规避服役的行为。 繁体:《避役》的繁体字与简体字相同,都是避役。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古代演变的汉字书写规则,古时候写作《避役》的字形可能有所变化,但其基本意义与现代相同。 例句:他为了追求自由而选择了避役为生。 组词:避开、避难、免役、逃兵。 近义词:逃亡、规避、躲避。 反义词:服役、承担。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