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律令的意思、律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律令的解釋

[laws and decrees;command;order] 律度法令;法規

詳細解釋

(1).法令。《史記·孝文本紀》:“請奉詔書,除收帑諸相坐律令。” 明 焦竑 《玉堂叢語·纂修》:“律令者,治天下之法也,令以教之於先,律以齊之於後。” 嚴複 《吳芝瑛傳》:“且朝廷律令,固無不許掩瘞罪骸明文。”

(2).指一般的法則、規律。 唐 柳宗元 《複杜溫夫書》:“但見生用助字,不當律令,惟以此奉答。所謂乎、歟、耶、哉、夫者,疑辭也;矣、耳、焉、也者,決辭也。今生則一之。” 廖仲恺 《革命派與反革命派》:“原來社會科學的律令,确不是妙想的玄談,我們看看最近的事實,如 陳炯明 之反動與 馮自由 之搗亂,便是這條定律下的例證。”

(3).道教稱迅速善走的神。 唐 李匡乂 《資暇集》卷中:“ 律令 是雷邊捷鬼,學者豈不知之,此鬼善走,與雷相疾速,故雲如此鬼之疾走也。”《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妖》:“又飛符一道,差那 律令大神 ,逕到 雷神 處投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雷部鬼 律令 行最疾,何不遣取?”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律令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需從構詞法和曆史語境兩方面解析:

一、單字釋義

  1. 《說文解字》釋為"均布也",本指音律的規範,引申為法律準則。在法制語境中特指刑事法典,如《唐律疏議》中的刑律條文。

  2. 甲骨文象人跪聽命之形,《說文》注"發號也",本義為上級指令,後演變為行政規章,與"律"互補構成法律體系。

二、合成詞釋義

作為複合詞,"律令"存在兩類核心含義:

  1. 法律條文統稱

    秦漢時期"律""令"并立:"律"為穩定性法典(如《秦律》),"令"為臨時诏令(如《津關令》)。《漢書·刑法志》載"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此處指成文法的集合體。現代漢語繼承此義,如"遵守國家律令"。

  2. 道教驅鬼術語

    源于漢代方術,《抱樸子》載道士以"律令"敕使鬼神。此義項中"律令"拟聲雷部鬼卒之名,表急速執行神意,如道經"急急如律令"。

三、詞義演變脈絡

時期 法律義項 宗教義項
戰國秦漢 刑律與政令的合稱 尚未形成
魏晉南北朝 《晉令》《梁律》等法典代稱 方術咒語初現
唐宋 《唐律疏議》确立律令體系 道教符咒固定用語
現代 泛指法律法規(書面語) 民俗儀式用語

四、權威文獻佐證

現代漢語中,"律令"的法律用法多見于正式文書,宗教用法僅存于民俗活動。二者差異顯著:法律義強調強制性規範,宗教義側重超自然效力,需依具體語境判别。


來源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律令”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一、法律與制度範疇

  1. 基本定義
    指國家或政權制定的法律條文、法令及規章制度,具有強制約束力。如《史記》記載蕭何收集秦朝律令典籍,體現其作為治國工具的重要性。

  2. 曆史演變
    中國古代律令體系成熟于唐代,形成“律、令、格、式”四類法律形式。例如《唐律疏議》不僅規範刑罰,還涉及戶籍、賦稅等社會管理内容,成為東亞律令制典範。

二、文化與宗教延伸

  1. 道教文化中的特殊含義
    道教咒語“急急如律令”中的“律令”源自傳說中雷部神名,象征迅疾。此用法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公文結尾語“如律令”,後演變為宗教儀式中催促鬼神執行的術語。

  2. 語言學擴展
    唐代文人柳宗元曾以“律令”比喻語言使用規範,批評助詞誤用現象,顯示詞義向抽象規則延伸。

注:關于“律令”是否特指周穆王時期人物的說法,因來源權威性較低,建議結合權威史料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盦生邊隙伯理搏戰采茨長壽車航城鋪沖口而出出鬼入神出師表發痗方辇放下屠刀封靡分厘俘鹵衮實無阙瞽師寒緯含薰韓掾賀幛鴻涯見禁谏沮交參壘球柳夭桃豔昧時門戶密法名過其實磨駞耐久朋腦殘粉鵬鳌匹概婆心凄斷全身遠禍潸怅善淵社錢叔度陂稅捐死欲速朽松毬碎米宿水餐風痛愧通犀土虺推三宕四忘性纨牛未濟隈曲惟惟五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