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疑的意思、傳疑的詳細解釋
傳疑的解釋
謂将自己認為有疑義的問題如實告人。亦謂傳授有疑義的問題。《穀梁傳·莊公七年》:“《春秋》著以傳著,疑以傳疑。”《史記·儒林列傳》:“ 申公 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疑者則闕不傳。”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未知孰是?此聖人所以慎於傳疑也。”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四:“ 毛 跋一曰或謂,再曰或雲,殆傳疑之詞,未可深信。”
詞語分解
- 傳的解釋 傳 (傳) á 轉(僴 )授,遞:傳遞。傳輸。傳戒。傳統。言傳身教。 推廣,散布:宣傳。流傳。傳名。傳奇(a.中國唐代興起的短篇小說;b.中國明、清兩代盛行的長篇戲曲;c.指情節離奇或人物行為超乎尋常
- 疑的解釋 疑 í 不信,猜度(?):疑惑。疑問。疑心。疑團。疑慮。疑窦。疑點。疑端。猜疑。懷疑。半信半疑。 不能解決的,不能斷定的:疑案。疑難。疑義。存疑。 信 疑 ǐ 安定,止息。 古同“拟”,比拟。 信
網絡擴展解釋
“傳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學術或曆史記載中,對存疑的問題不擅自揣測,而是如實傳遞疑問,強調治學或記錄的審慎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字面意義:将存有疑問的内容如實傳遞或記錄,而非強行解釋。
- 延伸内涵:體現學術研究中的嚴謹性,對無法确證的問題采取保留态度,以待後人考證。
2.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 古代典籍:
- 《穀梁傳·莊公七年》提出“著以傳著,疑以傳疑”,主張明确的内容如實記錄,存疑的部分也需标明疑問。
- 《史記·儒林列傳》提到申公治《詩經》時“無傳疑,疑者則阙不傳”,即對不确定的内容直接空缺,不強行解釋。
3.應用場景
- 學術研究:強調對不确定問題的審慎處理,避免主觀臆斷影響客觀性。
- 曆史記載:古代史書在記錄存疑事件時,常标注“傳疑”或“蓋其慎也”,體現史家責任感。
4.現代意義
- 在當代學術中,類似做法體現為标注“存疑”“待考”等,延續了“傳疑”的核心理念。
“傳疑”既是古代治學方法,也是文化傳承中的審慎态度,其精神至今仍對學術研究具有指導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穀梁傳》《史記》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傳疑》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将疑慮傳遞出去,引起他人的疑問。現在讓我為你解釋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傳疑》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車”和“疒”,它們分别代表了車的含義和病痛的含義。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
來源:
《傳疑》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其中的“傳”即指傳遞的意思,“疑”指疑慮。綜合起來,這個詞表達了傳遞疑慮的意思。
繁體:
由于現代字體的改變,傳統的繁體字形式是「傳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文字中,傳疑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它的字形在演變過程中已經相對穩定,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這個詞的寫法基本上是一緻的。
例句:
1. 他的行為傳疑,引發了很多人的懷疑。
2. 據說有人故意傳疑,想讓這個消息被更多人關注。
組詞:
常用的與《傳疑》相關的詞彙有:傳聞、疑惑、懷疑等。
近義詞:
與傳疑意思相似的詞彙有:傳聞、耳聞、流傳等。
反義詞:
與傳疑意思相反的詞彙有:确信、明白、确認等。
希望以上内容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我會盡力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