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傳疑的意思、傳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傳疑的解釋

謂将自己認為有疑義的問題如實告人。亦謂傳授有疑義的問題。《穀梁傳·莊公七年》:“《春秋》著以傳著,疑以傳疑。”《史記·儒林列傳》:“ 申公 獨以《詩經》為訓以教,無傳疑,疑者則闕不傳。”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二:“未知孰是?此聖人所以慎於傳疑也。” 況周頤 《蕙風詞話》卷四:“ 毛 跋一曰或謂,再曰或雲,殆傳疑之詞,未可深信。”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傳疑是漢語中的一個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在傳承、記載過程中保留存疑态度,不輕易否定或肯定無法确證的内容。《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傳承存疑之事,不加主觀臆斷”,強調對不确定信息的客觀處理方式。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學、考據學領域,例如《現代漢語詞典》指出其作用為“避免以訛傳訛,維護記錄的真實性”。

從應用場景看,傳疑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1. 史書編撰:如《史記》對上古傳說采用“信則傳信,疑則傳疑”原則,明确區分史實與傳聞;
  2. 古籍校勘:清代考據學家王念孫在《讀書雜志》中運用傳疑方法,對存異文處标注“疑當作某”,保留多種文本可能性。

這一概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多聞阙疑,慎言其餘”(《論語·為政》)的治學精神,被《文獻學概要》列為古籍整理的基本規範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傳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學術或曆史記載中,對存疑的問題不擅自揣測,而是如實傳遞疑問,強調治學或記錄的審慎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2.曆史背景與文獻依據

3.應用場景

4.現代意義

“傳疑”既是古代治學方法,也是文化傳承中的審慎态度,其精神至今仍對學術研究具有指導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穀梁傳》《史記》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剝牀把玩無厭悲剝标子比比劃劃潮忽忽船骥辭靈單立人打破砂鍋璺到底等高線飛徭封筒浮腐伏軍個位鈎提顧觀鬼跌記故障呵禁賀卡橫生黃陵廟胡妲煎煩绛台譏防擊節歎賞鯨濤鼉浪今來古往謹省進獻九乳汲冢眷伫六呂慢闆漫瀾密碼箱命侶農業局強有力遣言啓發棄羣臣榷管羣祀三江并流失俪疏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恬裕外羅城窩戶無偏相濟小俏步下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