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寄托所懷于文詞議論。
“托之空言”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指将思想或情感寄托于文詞議論,但缺乏實際行動或實際效果,常帶有“空談理論而不踐行”的意味。其同源變體包括“托諸空言”“托于空言”,三者含義一緻。
出處溯源
源自《孟子題辭》(漢代趙岐著),其中引用孔子之言:“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将“托之空言”寫作“載之空言”,司馬貞索隱解釋“空言”為“褒貶是非的言論”,即僅停留在文字層面。
結構與用法
近義與反義
現代引申
可用于形容政策、理論脫離實際,或批評隻說不做的行為。例如:“環保政策若托之空言,便無法解決現實污染問題。”
如需更深入的文獻考證,可參考《孟子題辭》原文及《史記》相關注釋。
《托之空言》是一個成語,意指以虛空的言辭來支撐或解釋;用空洞的言辭來掩蓋真實的事實或真相。
《托之空言》的拆分部首是手部(扌)和言字旁(讠),共七個筆畫。
《托之空言》最早出自《史記·李斯列傳》:“則托之空言。”李斯(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08年)是中國秦朝末年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在李斯列傳中批評了一些統治者采用空洞言辭來掩蓋現實的行為。
《托之空言》的繁體字為《託之空言》。
《托之空言》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1. 他總是用托之空言來逃避責任。
2. 不要被他的托之空言所迷惑。
組詞示例:托辭、空洞言辭、掩蓋真相
近義詞示例:虛假言辭、空洞托詞、僞善之辭
反義詞示例:真切言辭、實事求是、坦誠之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