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行道的意思、立身行道的詳細解釋
立身行道的解釋
修養自身,奉行道義。
詞語分解
- 立身的解釋 安身,存身 幾無立身之地。;;《廣東軍務記》詳細解釋.處世、為人。《孝經·開宗明義》:“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周
- 行道的解釋 〈方〉∶行業詳細解釋.道路。《詩·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兌矣。” 俞樾 《群經平議·毛詩四》:“行道連文,行亦道也。”.指路人。 宋 蘇轼 《表忠觀碑》:“今 錢 氏功德,殆過於 融 ,而未
專業解析
"立身行道"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人在世間安身立命、修養品德,并踐行崇高的道德準則和人生理想。以下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 字義分解與核心内涵
- 立身:
- 指人在社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身份和做人的根本。強調建立穩固的人格基礎、道德修養和處世原則,以達到安身立命的目的。《孝經·開宗明義章》即言“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将“立身”視為行道的起點和基礎。
- 現代漢語詞典中,“立身”常解釋為“做人;處世”,如“立身處世”。
- 行道:
- 指實踐、推行某種道義、真理或理想。“道”在此指儒家提倡的仁義道德、社會倫理規範,亦可泛指崇高的思想、真理或人生理想。
- “行道”強調将所信奉的“道”付諸實際行動,而非僅停留在理論或口頭上。
- 整體含義:
- 将“立身”與“行道”結合,“立身行道”即指:首先修養自身,确立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根基,然後以此為基礎,在世間踐行和弘揚正道(道德、真理、理想)。它體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中“修身”是根本,是“行道”之前提的理念。其最終目标不僅在于個人品德的完善,更在于對社會産生積極影響(如“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
二、 權威詞典釋義佐證
- 《漢語大詞典》 對“立身行道”的釋義精煉地概括為:“修養自身,奉行道義。” 這一定義準确抓住了該成語的核心——個人修養與道德實踐的統一。
- 《辭海》 等大型工具書在解釋相關概念時,也強調“立身”是“謂處世、為人”,而“行道”則是“實踐自己的主張或所學”,共同指向通過個人德行的建立來實現社會價值的路徑。
三、 文化淵源與經典出處
該成語最直接、最權威的出處是儒家經典:
- 《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這裡将“立身行道”視為孝道的最高體現和終極目标,賦予了其深厚的倫理價值。此出處奠定了該成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 總結釋義
“立身行道”意指:
人首先需修養品德、端正行為,确立做人的根本(立身),進而以此為基礎,在現實生活中踐行和弘揚高尚的道德準則、社會理想或真理(行道),最終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主要參考來源:
- 儒家經典《孝經》(特别是《開宗明義章》)為“立身行道”概念提供了最核心的文本依據和倫理框架。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作為權威的漢語語文工具書,提供了該成語的标準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
“立身行道”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修養自身品德、踐行道義來實現人生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立身:指安身立命、确立人格,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與處世原則的建立。
- 行道:意為奉行符合道義的原則,既包括儒家倫理(如仁、義、禮、智、信),也可指個人堅守的政治主張或思想理念。
2.出處與背景
- 最早見于《孝經·開宗明義章》:“立身行道,揚名于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儒家認為,真正的“孝”不僅是侍奉父母,更需通過自我完善和社會貢獻彰顯家族榮耀。
- 南朝梁代蕭統在《與晉安王綱令》中進一步闡釋:“明公儒學稽古,淳厚笃誠,立身行道,始終如一。”,強調這一理念的實踐需持之以恒。
3.深層内涵
- 道德實踐:将内在修養外化為行動,如《雙珠記》中提到的“教子立身行道”,體現教育目标與道德傳承。
- 社會責任:通過個人德行影響社會,如“揚名顯親”不僅為家族争光,更包含對社會的積極貢獻。
4.現代意義
- 該成語鼓勵人們在當代社會中注重自我提升,同時堅守道義準則,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例如,在職業中恪守誠信,在生活中踐行仁愛,均可視為“立身行道”的體現。
引用來源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孝經》、蕭統著作及曆代文學作品的注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相關典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溢剝褫崩壞裨瀛不絕如發殘照陳遵投轄翠車打破常規甸兒刁婦雕斲東風馬耳東西南北飯秦凡緣諷多要寡骨蒸豪爽何察黑非洲桁渡黃金車換流昏渝獲麟交感教練戒警丌官京雒侰澀鸠僚捐糜匡廬斂笏吝愛镂氷鹿巾碌碌無聞茅蒐滅夷目翫齧棃骞騰清夏少林拳牲架時和歲稔私面陶駼天贶節跳梁退身王官韋袴無所不有橡膠樹顯慶辂枭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