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冠名。《淮南子·氾論訓》:“履天子之圖籍,進 劉氏 之貌冠。” 高誘 注:“ 高祖 于 新豐 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貌冠”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成語含義(現代常用) 形容外表出衆但内在欠缺,即“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具體包括:
二、曆史專有名詞(古代文獻) 指漢代的一種冠名,又稱“委貌冠”。據《淮南子》記載,此為漢高祖劉邦在新豐用竹皮制作的冠帽,後成為禮儀服飾的一部分。
使用建議: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代冠制細節,可參考《淮南子·氾論訓》原文及高誘注疏。
《貌冠》是一個成語詞組,意思是外表超群,頗具吸引力。形容一個人的容貌出衆,使得他在外貌上“冠絕群芳”,引人注目。
《貌冠》的兩個字分别有以下部首和筆畫:
貌(部首:豸;筆畫:12)冠(部首:冖;筆畫:9)
《貌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其中,“貌”指的是外貌,指一個人的面貌和外表;“冠”指戴在頭上的帽子,是一種象征身份和榮譽的物品。通過将“貌”和“冠”一起使用,表示一個人的外貌在衆人之中獨具特色。
在繁體字中,“貌”寫作“貌”、“冠”寫作“冠”。
據古代字典記載,《貌冠》這個成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有所不同,例如:
貌:目冒矛目貝
冠:冖冠冖冖冫皿囗
她的出色外貌使得她在聚會上貌冠群芳。
與《貌冠》相關的詞語有:
貌美、貌似、冠冕堂皇、冠絕一時
《貌冠》的近義詞是:貌美、貌似
《貌冠》的反義詞是:丑陋、平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