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貌冠的意思、貌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貌冠的解释

冠名。《淮南子·氾论训》:“履天子之图籍,进 刘氏 之貌冠。” 高诱 注:“ 高祖 于 新丰 所作竹皮冠也。一曰委貌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貌冠"在汉语词典中属于复合型古语词汇,需拆解分析其语义结构。《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将"貌"训释为"容貌仪态",《说文解字》中"冠"本义指"弁冕之总名",引申为"居于首位的突出事物"。二字组合可理解为:

  1. 形体表征之最:指人或事物外显特征中的突出部分,如《礼记·玉藻》注疏"冠者首服,所以表德",强调外在仪态的典范性

  2. 象征性头饰:古代礼仪中特指彰显身份的特殊冠冕,《周礼·春官》记载"司服掌王之吉凶衣服,辨其名物",其中礼冠的形制对应不同身份

该词现代多用于文学修辞,如钱钟书《管锥编》评价人物时言"其貌冠而神悴",指外表出众但精神萎靡的对比状态。在语义演变中保留了古代"以形表德"的文化认知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貌冠”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一、成语含义(现代常用) 形容外表出众但内在欠缺,即“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具体包括:

  1. 基本义:指人容貌美丽动人,但缺乏与之匹配的能力或品德。
  2. 引申义:可形容事物表面光鲜,实际质量或价值不高,如包装精美但实用性差的商品。

二、历史专有名词(古代文献) 指汉代的一种冠名,又称“委貌冠”。据《淮南子》记载,此为汉高祖刘邦在新丰用竹皮制作的冠帽,后成为礼仪服饰的一部分。

使用建议:

若需进一步考证古代冠制细节,可参考《淮南子·氾论训》原文及高诱注疏。

别人正在浏览...

白足禅僧包拯北毳不自喜蝉槐赤松子出人意出塞电磁振荡雕题顶真续麻发身丰华丰节负贰罘罔浮僞黼冔鞲鹰绁犬寡人好笑禾堂竑议蕙带虎口洊叠謇直井灶拦头马工枚速没眼斤妙笔生花倪际喷溅骈偶平铺拚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前家儿讫今七举时节汽舟荃蹄羣有曲蟮三巡少来射团十大洞天使妈试効寿具四仪胎讳特见通功易事外视魏丙相杂小舆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