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簡侻 ”。通脫;落拓不羁。 晉 葛洪 《抱樸子·譏惑》:“抑斷之儀廢,簡脫之俗成。”《新唐書·李程傳》:“ 程 為人辯給多智,然簡侻無儀檢,雖在華密,而無重望。” 宋 範鎮 《東齋記事》卷二:“ 庶 ( 房庶 ), 玄齡 之後,其為人簡脫。” 清 方文 《姑溪懷古十詠·桓溫白紵山》:“ 孟嘉 沉下僚,目中無 宣武 。吹帽事尋常,簡脫意千古。”
(2).謂書簡脫落。 漢 劉歆 《移書讓太常博士》:“故詔書曰: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
"簡脫"一詞在《漢語大詞典》中收錄為形容詞,詞義包含以下三個層面:
疏略放縱
指為人處世不拘禮節、灑脫隨性的狀态。如明代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八記載:"元美書牍中有'簡脫'之語",用以描述文人雅士超脫禮法束縛的處世态度(來源:《漢語大詞典》第8冊,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簡要通達
在文學創作領域特指行文簡潔而意蘊通達的寫作風格。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特别強調:"叙事貴乎簡脫,忌枝蔓冗長",此釋義常見于古代文論著作(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中醫術語轉義
在《黃帝内經》注疏本中,該詞被引申為"氣血疏洩過度的病證",屬于專業醫學古籍中的特殊用法,現代漢語已罕用此義項(來源:《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修訂版)。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該詞語屬于古漢語範疇,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建議在當代文本中使用時輔以語境說明。
“簡脫”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人性格灑脫、不拘小節,不受世俗禮法約束。例如:
指古代竹簡、木簡因散佚或損壞導緻文字缺失。例如:
“書缺簡脫”作為固定搭配,形容文獻殘缺不全,出自《漢書·楚元王傳》。
該詞既可形容人的灑脫性格,也可指古籍的殘缺狀态,需結合語境理解。相關文獻例證多出自曆史典籍,體現了漢語詞彙的豐富文化内涵。
阿爾泰山脈拜把白毛風白蟻拔蒲八音聯歡廁屋抽換抽絲賜闆大杖發威風吹雲散逢晤粉節膚色高升革風易俗宮者構架乖昧歸舷蒿焄禾弟懽喜混冒熸滅庫侖計琳觀流歠龍髯攀泣龍廷亂目率遵納征牛皮癬泡泡紗平面子平隰驅蟲劑聖後十二金钗史魚秉直順杆爬私心雜念誦诤素蛾韬雲銅子兒屠狗拓荦讬思忘乎其形武軍無生果烏菟相首小複消息盈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