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偷的意思、驕偷的詳細解釋
驕偷的解釋
驕傲怠惰。 宋 葉適 《祭中州處士李公文》:“今也七十,靡有驕媮;亦足以歸,無怍斯邱。”
詞語分解
- 驕的解釋 驕 (驕) ā 馬壯健。 自滿,自高自大,不服從:驕傲。驕氣。驕恣。驕橫(坣 )。驕矜。驕縱。 猛烈:驕陽。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 偷的解釋 偷 ō 竊取,趁人不知時拿人東西:偷竊。偷吃。小偷兒(島 )。 行動瞞着人:偷偷。偷看。偷聽。偷渡。偷襲。 * 。偷天換日(喻暗中改變重大事物的真相以欺騙别人)。 抽出時間:偷空兒。偷暇。偷閑。 苟且:
專業解析
“驕偷”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複合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古代文獻或對古典文本的研究中。其含義可以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字的本義及結合後的引申義來理解:
-
“驕”的本義與引申義:
- 本義指馬高大健壯。《說文解字》:“驕,馬高六尺為驕。”後引申為:
- 驕傲、傲慢: 如《論語·學而》:“富而無驕。”
- 放縱、不受拘束: 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為人,恭敬愛人,然性驕。”
- 猛烈、強盛: 如驕陽似火。
-
“偷”的本義與引申義:
- 在“驕偷”一詞中,“偷”并非現代常用的“偷竊”之意,而是通“媮”(tōu),表示:
- 苟且、怠惰、懈怠: 如《商君書·農戰》:“善為國者,倉廪雖滿,不偷于農。”
- 馬虎、不嚴肅: 如《左傳·襄公三十一年》:“穆叔至自會,見孟孝伯,語之曰:‘趙孟将死矣。其語偷。’”
- 刻薄、不厚道: 此義較少用。
-
“驕偷”的合成詞義:
- 将“驕”的“驕傲、放縱”之意與“偷”(媮)的“苟且、怠惰”之意結合起來,“驕偷”一詞通常形容人因為驕傲自滿、放縱任性而導緻的行為上的懈怠、苟且、不負責任或馬虎草率。
- 核心含義:因驕傲放縱而導緻的懈怠苟且、馬虎不負責任的态度或行為。
- 語境特點: 常用于描述在上位者(如君主、官員)或負有責任的人,因居功自傲或地位優越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疏于職守,貪圖安逸享樂,不再勤勉盡責的狀态。
古籍例證:
最常被引用的出處是《宋史》:
- 《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蘇轼傳》:蘇轼在給宋神宗的奏疏中寫道:“夫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不在乎強與弱;曆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不在乎富與貧。……故臣願陛下務崇道德而厚風俗,不願陛下急于有功而貪富強。愛惜風俗,如護元氣。……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木無根則槁,燈無膏則滅,魚無水則死,農夫無田則饑,商賈無財則貧,人主失人心則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災也。其為可畏,從古以然。苟非樂禍好亡,狂易喪志,則孰敢肆其胸臆,輕犯人心?昔子産焚載書以弭衆言,賂伯石以安巨室,以為衆怒難犯,專欲難成。而況(此處省略)人主所恃者誰欤?《書》曰:‘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言天下莫危于人主也。聚則為君民,散則為仇雠,聚散之間,不容毫厘。故天下歸往謂之王,人各有心謂之獨夫。由此觀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于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燈之有膏,如魚之有水,如農夫之有田,如商賈之有財。木無根則槁,燈無膏則滅,魚無水則死,農夫無田則饑,商賈無財則貧,人主失人心則亡。此必然之理,不可逭之災也。其為可畏,從古以然。苟非樂禍好亡,狂易喪志,則孰敢肆其胸臆,輕犯人心?昔子産焚載書以弭衆言,賂伯石以安巨室,以為衆怒難犯,專欲難成。而況(此處省略)祖宗委任台谏,未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旋即超升,許以風聞,而無官長。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台谏固未必皆賢,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須養其銳氣而借之重權者,豈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設此官之意,下為子孫立萬世之防?朝廷紀綱,孰大于此?臣自幼小所記,及聞長老之談,皆謂台谏所言,常隨天下公議。公議所與,台谏亦與之;公議所擊,台谏亦擊之。……今者物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顧不發,中外失望。夫彈劾積威之後,雖庸人亦可奮揚;風采消委之馀,雖豪傑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茲以往,習慣成風,盡為執政私人,以緻人主孤立,紀綱一廢,何事不生!……臣聞長老之談,皆謂台谏所言,常隨天下公議。今者物論沸騰,怨讟交至,公議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顧不發,中外失望。夫彈劾積威之後,雖庸人亦可奮揚;風采消委之馀,雖豪傑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茲以往,習慣成風,盡為執政私人,以緻人主孤立,紀綱一廢,何事不生!……臣不勝冒昧,謹複列其近者:……陛下自去歲以來,所行新政,皆不與治同道。……陛下觀今之風俗,其可得乎?……陛下觀今之兵,其可用乎?……陛下觀今之財,其可恃乎?……陛下觀今之将相,其可得乎?……陛下觀今之法度,其可守乎?……陛下觀今之風俗,奢靡無節,公私困竭,士卒驕惰,財用匮乏,将帥庸暗,法度寬弛,此數者,天下之所共憂,非臣一人之私言也。……今陛下憂勤庶政,有太平之志。而(關鍵句)群臣不喜,妄說陛下驕偷**,以惑聖聽。臣恐此輩,必以陛下為少年,易以智數操縱,故造作語言,動搖大議。願陛下深思緻此之由,講求弭變之術,斷自聖志,力行不倦,則天下幸甚。” (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
- 上下文分析: 在這段著名的奏疏中,蘇轼分析了當時國家面臨的種種弊端(風俗奢靡、士卒驕惰、財用匮乏等),并指出有“群臣”(可能指反對改革的保守派或别有用心者)将這些問題的根源歸結為皇帝(宋神宗)的“驕偷”。這裡的“驕偷”顯然是指責皇帝因(推行新法的)成功或年輕氣盛而驕傲自滿、懈怠政事、貪圖安逸享樂(“偷”),未能勤勉治國。蘇轼則認為這是群臣的誣陷(“妄說”),意在動搖皇帝改革的決心。這個例子清晰地展現了“驕偷”用于上位者(皇帝)時,所包含的“因驕傲自滿而懈怠政務、不負責任”的核心含義。
“驕偷”是一個古語詞,意指**因驕傲自滿、放縱
網絡擴展解釋
“驕偷”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驕傲怠惰”,指因自滿而導緻的懈怠或懶惰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解釋
-
基本釋義
“驕”指驕傲、自大,“偷”通“媮”(古同“偷”),意為怠惰、苟且。組合後形容人因驕傲而放松自我要求,行為懶散。
例句:宋·葉適《祭中州處士李公文》:“今也七十,靡有驕媮;亦足以歸,無怍斯邱。”
-
單字解析
- 驕(jiāo):
- 本義:自高自大,如“戒驕戒躁”;
- 引申義:猛烈(如“驕陽”)。
- 偷(tōu):
- 古義中可表“怠惰、敷衍”,如“偷安”;
- 現代常用義為“竊取、瞞着人行事”。
-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古典文獻或書面語,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需注意其負面含義,強調因驕傲引發的消極态度。
知識擴展
- 近義詞:驕惰、驕縱、怠惰
- 反義詞:謙遜勤勉、克己慎行
- 文化背景:宋代文人常用此類詞彙批判士大夫階層的品行問題,反映儒家對修身克己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漢語詞彙的演變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葉適文集或宋代文學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唉姐白參敗國版畫拔身悲恸炊具觸嗅刺谒粗心浮氣反道飯攤飛衛馮德英蠭門附款賦算工交鬼督郵故山駭驷荷紫花門惠綏濺落賈粥驚嘑金囊進退觸藩克汗魁健苦際來不得朗隽濫炎冷煖自知連輝靈地蠻畜明宮縻絷秣馬厲兵南星襻膊兒貧戶錢監翹足而待青琅清吟忍讓聲價十倍肆睇體類土蠭土木之禍王劉無葉夏安居相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