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樂器上的軸。轉動弦線,用以調聲。借指琴音。《太平廣記》卷一四九引 唐 锺辂 《前定錄·杜思溫》:“向來聞君撫琴,絃軫清越,故來聽耳。” 蘇曼殊 《绛紗記》:“ 夢珠 燈下彈琴,絃軫清放。”
“絃轸”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絃”和“轸”兩字組成,通常與古代樂器(如琴、瑟等)相關。以下是具體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樂器的具體結構或相關文獻出處,建議參考《考工記》《樂書》等古籍,或查閱專業音樂史資料。
《絃轸》(xián zhěn)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絃”和“轸”兩個字。
“絃”的拆分部首是“糸”(mì),總共有6畫;“轸”的拆分部首是“車”(chē),總共有7畫。
《絃轸》源自于古代的文學作品,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車攻》中。它原本用來形容樂器琴的琴弦。
《絃轸》的繁體字為「弦軫」。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以《絃轸》為例,古代字形為「糹」(sī)和「車」(chē)。
1. 他輕撥琴弦,琴聲如《絃轸》般悠揚動人。
2. 車夫勉力推車,車輪嘎吱作響,發出《絃轸》之聲。
組詞:弦韻、轸酸、琴音、悠揚。
近義詞:琴音、琴弦、弦音。
反義詞:寂靜、無聲、無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