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顯明;顯著。庸,通“ 融 ”。《國語·周語中》:“更姓改物,以創制天下,自顯庸也。” 俞樾 《群經平議·春秋外傳國語一》:“顯,明也,庸,讀為融。《鄭語》‘命之曰祝融。’ 韋 解曰:‘融,明也。’下文:‘穀洛鬭章,顯融昭明。’彼作融者,正字,此作庸者,叚字。” 清 侯方域 《豫省試策二》:“今皇帝創制,顯庸運世以禮。”
(2).明顯的功勞。《新唐書·韓愈傳》:“東巡 泰山 ,奏功皇天,具著顯庸,明示得意,使永永年服我成烈。”
(3).猶顯用。 明 李東陽 《壽冢宰尹公序》:“然早仕者多不至顯庸,晚達者不能無日暮途遠之嘆。”
“顯庸”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語境來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後的詳細解釋:
指事物或功績的明顯、突出。例如《國語·周語中》提到“自顯庸也”,這裡的“庸”通“融”,意為光明或顯著。清代侯方域在《豫省試策二》中亦用此義,強調“創制”的顯赫。
指具體的功績或成就。如《新唐書·韓愈傳》中記載“具著顯庸”,意為功績顯著,足以昭示天下。
表示對人才的重視與任用。明代李東陽在《壽冢宰尹公序》中提及“顯庸”與仕途的關系,隱含對賢能的推崇。
建議進一步查閱《國語》《新唐書》等原著,或參考高權威性詞典(如)以深入理解。
《顯庸》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顯”和“庸”兩個字組成。
“顯”字的部首是日字旁,總筆畫數為8;“庸”字的部首是廣字旁,總筆畫數為11。
《顯庸》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一般用來形容一個人的智慧或能力表現出平庸、不足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顯庸的寫法為「顯庸」。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顯庸的寫法和現代基本相同。
1. 這個領導雖然出身名門,但在工作中卻顯庸無能。
2. 這篇文章寫得平淡無奇,完全顯庸。
顯赫、顯貴、顯要
平庸、無能、淺薄
出衆、聰明、卓越
注:本回答是人工智能模型自動生成的,文章内容僅供參考。【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