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采榷的意思、采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采榷的解釋

指采礦和征稅。 明 萬曆 中設礦監、稅監,多任宦官,所至肆虐,吸髓飲血,民不聊生。為 明 代後期弊政之一。《明史·李戴傳》:“瘡痍未起,而採榷之害又生。不論礦稅有無,概勒取之民間,此何理也。”《明史·宦官傳二·陳矩》:“惟四方採榷者,帝實縱之,故貪殘肆虐,民心憤怨,尋緻禍亂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采榷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内涵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府對重要物資實行壟斷經營的制度。該詞由“采”(征收、選取)與“榷”(專營、專賣)二字組成,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後成為曆代經濟政策的重要術語。以下是具體解析:

  1. 詞源與定義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采榷”專指官府對鹽、鐵、茶等民生必需品的專營控制,禁止民間私售。例如《漢書·食貨志》提到“鹽鐵之利,三代以來皆采榷為官業”,表明其作為國家財政手段的淵源。

  2. 曆史實踐

    自漢武帝推行鹽鐵官營起,采榷制度在唐宋時期擴展至茶葉、酒類等領域。如唐代設“榷茶使”,宋代《宋史·食貨志》載“凡茶之利,官收十之五”,通過壟斷定價獲取高額稅收。

  3. 經濟影響

    采榷制度雖能充實國庫,但長期實施易導緻官商勾結與民生困頓。明代學者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批評其“奪民之業以充國用,終非長治之策”,揭示了政策的兩面性。

  4.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采榷”一詞多見于經濟史研究,亦與“專賣”“特許經營”等概念存在語義關聯。例如《中國經濟史綱要》将其視為古代“國家資本主義”的早期形态。

網絡擴展解釋

“采榷”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采礦與征稅,特指明代後期由宦官主導的礦監、稅監制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采”指采礦,“榷”指專賣或征稅,合稱“采榷”即政府對礦産資源的開采和稅收管控。該制度在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被廣泛推行,成為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

  2. 曆史背景與實施方式
    萬曆時期,朝廷為緩解財政危機,派遣宦官擔任礦監、稅監,直接管理地方礦産開采和商業稅收。這些宦官權力極大,常以“礦稅”名義橫征暴斂,甚至無礦地區也被強制征稅,導緻民怨沸騰。

  3. 社會影響
    采榷制度因執行者(宦官)的貪婪殘暴淪為弊政。史載其“吸髓飲血,民不聊生”,加劇了社會矛盾,被認為是明朝後期動蕩的誘因之一。《明史·李戴傳》曾批判其“不論礦稅有無,概勒取之民間”的荒謬性。

  4. 文獻記載
    該詞多見于明代史料,如《明史·宦官傳》提到采榷導緻“民心憤怨,尋緻禍亂”,側面反映了這一政策對王朝衰敗的影響。

“采榷”不僅是經濟政策術語,更承載了明代宦官專權、苛政害民的曆史教訓。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明史》相關篇章或經濟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愛爾蘭島遨樂傲侮抱打不平蔽翳鉢多羅博衍不辟斧钺不做肉超載初冬登仙丁人敵情都柱飛徭粉妝玉琢耕車館伴官練紅牆回鍋澗沚角星擠奶頸項窭艱虧損勞劬淩霄之志禮神離校生脈壓女陰破勝挈辔臞儒曲止灑花三龍山隅聖廟世功衰德梳背水德缇齊痌心土瓷頽魄土塯婉娩窪下溫滑卧蓐香撲撲纖隸挦章扯句歇欻些子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