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柳琴戲的意思、柳琴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柳琴戲的解釋

戲曲劇種之一。俗稱“拉魂腔”。流行于 江蘇 北部、 山東 南部。從民間歌舞“花鼓”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多年曆史。據傳與 安徽 的泗州戲同出一源。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柳琴戲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其名稱來源于主要伴奏樂器柳葉琴,舊稱“拉魂腔”,因唱腔極具感染力而得名。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析:

一、定義與别稱

柳琴戲原名“拉魂腔”,因唱腔曲調優美動人,民間有“拉人魂魄”的形容。此外還有“拉呼腔”“拉花腔”“拉後腔”等别稱,均源于同一名稱的方言演變。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二、曆史起源與流布

  1. 起源時間與地點
    形成于清代乾隆年間(約18世紀中葉),起源于山東魯南的棗莊、臨沂一帶,融合當地肘鼓子、花鼓、四句腔等民間藝術形式發展而成。
  2. 傳播範圍
    主要流行于魯南、蘇北、皖北、豫東北四省交界地區,分化為東路(臨沂至沿海)、中路(棗莊至皖北)、南路(蘇北至皖東)、北路(滕州至蘇北)等分支。

三、藝術特點

  1. 聲腔特色
    • 女腔采用小七度跳進拖腔,婉轉華美;男腔以同度或二度拖腔為主,質樸渾厚。
    • 包含“羊子”“娃子”“葉裡藏花”等獨特唱腔,兼具質樸與華麗風格。
  2. 劇目與表演
    早期多為反映民間生活的《七裝》《小書館》等“兩小戲”“三小戲”,後發展出大戲但仍保留平民化特色。表演程式靈活,語言诙諧生動,鄉土氣息濃郁。

四、非遺地位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遺産編號IV-63),其音樂唱腔從民間小調發展為闆腔體,對研究中國戲曲音樂演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擴展閱讀:柳琴戲曾有“不聽拉魂腔,吃飯也不香”的民間俗語,足見其群衆基礎深厚。

網絡擴展解釋二

柳琴戲

“柳琴戲”是指一種中國北方地區的民間戲曲形式,起源于山西、河南一帶。它以柳琴為伴奏樂器,以說唱和動作表演為主要表現方式,通常用來講述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拆分部首和筆畫:柳(木+千)琴(王+玄)戲(戈+曰)。

來源:柳琴戲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藝術,可以追溯到宋代。後來,它逐漸在北方地區流行開來,成為了山西、河南、陝西等地常見的戲曲形式。

繁體:柳琴戲。

古時候漢字寫法:柳琴戲(柳琴戲)。

例句:她在柳琴戲中扮演了一個勇敢且聰明的女英雄。

組詞:戲曲、琴藝、柳枝、戲劇、琴音。

近義詞:秧歌戲、亂彈、土話音樂。

反義詞:京劇、豫劇、黃梅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