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戲曲劇種之一。俗稱“拉魂腔”。流行于 江蘇 北部、 山東 南部。從民間歌舞“花鼓”發展而成,約有一百多年曆史。據傳與 安徽 的泗州戲同出一源。
柳琴戲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其名稱來源于主要伴奏樂器柳葉琴,舊稱“拉魂腔”,因唱腔極具感染力而得名。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析:
柳琴戲原名“拉魂腔”,因唱腔曲調優美動人,民間有“拉人魂魄”的形容。此外還有“拉呼腔”“拉花腔”“拉後腔”等别稱,均源于同一名稱的方言演變。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遺産編號IV-63),其音樂唱腔從民間小調發展為闆腔體,對研究中國戲曲音樂演變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擴展閱讀:柳琴戲曾有“不聽拉魂腔,吃飯也不香”的民間俗語,足見其群衆基礎深厚。
“柳琴戲”是指一種中國北方地區的民間戲曲形式,起源于山西、河南一帶。它以柳琴為伴奏樂器,以說唱和動作表演為主要表現方式,通常用來講述曆史故事和民間傳說。
拆分部首和筆畫:柳(木+千)琴(王+玄)戲(戈+曰)。
來源:柳琴戲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民間藝術,可以追溯到宋代。後來,它逐漸在北方地區流行開來,成為了山西、河南、陝西等地常見的戲曲形式。
繁體:柳琴戲。
古時候漢字寫法:柳琴戲(柳琴戲)。
例句:她在柳琴戲中扮演了一個勇敢且聰明的女英雄。
組詞:戲曲、琴藝、柳枝、戲劇、琴音。
近義詞:秧歌戲、亂彈、土話音樂。
反義詞:京劇、豫劇、黃梅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