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死譯的意思、死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死譯的解釋

完全拘泥于原文字面的翻譯。 茅盾 《複雜而緊張的生活、學習與鬥争》:“翻譯家們的幼稚,水平不高,經驗不足,自不待言,因而譯品中有錯譯、誤譯、死譯等也不足為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死譯是漢語翻譯領域的重要術語,指機械地逐字對應原文進行翻譯,忽視目标語言的表達習慣和文化語境,導緻譯文生硬晦澀、不符合邏輯或難以理解。以下從權威來源進行詳細闡釋:


一、核心定義與特征

根據《中國翻譯詞典》(林煌天主編)的定義,死譯是“不顧譯入語的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生搬硬套原文形式”的翻譯方式。其典型特征包括:

  1. 字字對應:強行保留原文詞序與句式結構,忽略漢語語法規範;
  2. 忽略語境:脫離上下文語義,導緻詞義選擇錯誤;
  3. 文化缺失:未處理文化差異,直譯可能引發歧義或誤解。

二、與“意譯”的對比

翻譯理論家劉宓慶在《當代翻譯理論》中指出,死譯與“意譯”(靈活傳達原文内涵)形成對立。例如:


三、權威學術觀點

  1. 嚴複的“信達雅”批判:

    嚴複在《天演論·譯例言》中強調,翻譯需“求其信”(忠實)但“非字比句次”,反對為形式犧牲可讀性的死譯。

  2. 現代翻譯學共識:

    中國翻譯協會在《翻譯服務規範》中明确要求避免死譯,提倡“功能對等”(奈達理論),即譯文應自然傳達原文功能而非形式。


四、典型案例分析

《紅樓夢》英譯研究中,楊憲益将“阿彌陀佛”直譯為 "Amida Buddha"(死譯),未傳遞漢語中表驚歎的語用功能;而大衛·霍克斯意譯為 "God bless my soul",更貼合英語讀者理解。


參考文獻

  1. 林煌天. 《中國翻譯詞典》.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2. 劉宓慶. 《當代翻譯理論》.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3.
  3. 嚴複. 《天演論·譯例言》. 商務印書館, 1898.
  4. 中國翻譯協會. 《翻譯服務規範》. www.tac-online.org.cn
  5. 範聖宇. 《〈紅樓夢〉管窺》.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網絡擴展解釋

“死譯”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翻譯領域,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死譯”指翻譯過程中完全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形式,缺乏靈活性和對語境的理解,導緻譯文生硬、不自然。例如,茅盾在《複雜而緊張的生活、學習與鬥争》中提到,早期翻譯家因經驗不足,常出現“錯譯、誤譯、死譯”等問題。

2.具體表現

3.與其他翻譯問題的區别

4.影響與改進

死譯會降低譯文的可讀性和傳播效果。茅盾認為,翻譯需在忠實原文的基礎上兼顧靈活性,結合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進行再創作。

“死譯”是翻譯中的常見問題,強調對字面形式的過度依賴。實際翻譯中需平衡準确性與流暢性,避免生硬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暗糾傲戲白圭之玷白鋪扁螺筆調蔔落稱秩臣仆川域出乎意表吹大牛盜臣頂陽骨斷碎恩深愛重飜飜佛妝附設福神各别世人貢喜過剩黑不楞敦輷然讙訟阍閹翦翕劍吷狡捷解薜伎女噘嘴開口銷糧運漓江漏洩天機蘆箔綠頭巾美實免粟明師南圖拍桌打凳披視強中鬐虹曲頭梢公世服訟費綏養淘古井調喉推寅拓弛違敵紊紛洩痢歇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