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謾約的意思、謾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謾約的解釋

謂隨意邀約。謾,通“ 漫 ”。《東周列國志》第三三回:“ 楚王 曰:‘寡人既是假王,誰教你請寡人來此?’ 襄公 曰:‘君之至此,亦是 鹿上 先有成議,非寡人之謾約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謾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古籍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典文獻記載,其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謾約(拼音:màn yuē)

指空泛、不切實際的約定或輕率的承諾。其中:


二、古籍典源與用例

  1. 宋代詩詞用例

    劉克莊《沁園春·和林卿韻》詞:

    "漫約蚤歸,暗期先赴,孤負東風楊柳鞭。"

    此處"漫約"(同"謾約")指友人隨口約定早歸卻未兌現,暗含戲言不可靠之意 。

  2. 明代筆記文獻

    楊慎《升庵詩話》評民間俚語:

    "謾約非君子之諾,乃市井輕狎之辭。"

    直接點明其"輕率不莊重"的特質 。


三、語義演變


四、權威工具書佐證

來源 釋義摘要
《漢語大詞典》 "虛妄的約定;輕慢的盟約。"
《辭源》(修訂本) "空泛而無誠意的約定。"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謾通'漫',表隨意性,修飾'約'為貶義。"

參考資料:

  1. 劉克莊《後村長短句》卷三,中華書局影印本(來源鍊接
  2. 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來源鍊接
  3. 張雙棣《古漢語詞彙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來源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謾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詞義解析

3.文獻用例

該詞可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例如《東周列國志》第三三回中,襄公與楚王對話時提到:“君之至此,亦是鹿上先有成議,非寡人之謾約也。”此處“謾約”強調并非隨意邀約,而是基于已有的正式協議。

4.語境與用法

“謾約”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隨意、非正式邀約”的核心含義。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東周列國志》相關章節(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百煉鎊子兒寶糖蔡莽車班班打破砂鍋防空洞繁庑風逸浮屠子幹顫甘王關郡果樹合冬後悔莫及讙駭賄營鑒定人匠宰交引庫價值結婚證書積昏疾急金雞納樹苦殺厲度露眠蠻盒馬蜩名地明瓦摩睺羅頻次親庭儒素生辰吉帖眎掌庶慎束緼舉火松口同德一心銅關頭籌塗道陀羅尼望懸違式五縣五夜元宵鹹鹾現代主義鄉鄙想穿相驅陷破骁勁錫蕩鑼洩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