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儒者的素質,謂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三國志·魏志·袁渙傳》:“ 霸 弟 徽 ,以儒素稱。”《世說新語·德行》“見者以為真孝子” 劉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續晉陽秋》:“少而孤貧,能善樹節,以儒素見稱。” 宋 王谠 《唐語林·德行》:“ 柳應規 以儒素進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稅居之為善也。” 清 毛際可 《<楝亭集>序》:“ 荔軒先生 家世通顯,為天子親臣,乃被服儒素,黽勉盡職,不涉戶外一事。”
(2).宿儒,名儒。《晉書·儒林傳·徐邈》:“及 孝武帝 始覽典籍,招延儒學之士, 邈 即東州儒素,太傅 謝安 舉以應選。” 南朝 梁 江淹 《張令為太常領國子祭酒诏》:“師氏之任,宜歸儒素。”
(3).泛指儒士。 唐 白居易 《三教論衡》:“我 大和皇帝 祖玄元之教,挹清淨之風,儒素緇黃,鼎足列座。”
(4).儒術,儒學。《宋書·自序》:“ 儀 篤學有雅才,以儒素自業。” 宋 王禹偁 《崑山縣新修文宣王廟記》:“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興,實倉廪而禮節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 宋 範仲淹 《耀州謝上表》:“竊念臣運偶文明,世專儒素,靡學 孫 吳 之法,恥道 桓 文 之事。”
(5).指讀書人家。 宋 陳亮 《祭葉正則外母高恭人翁氏文》:“惟恭人生長儒素,嬪於勳門。”
(6).儒雅質樸。《隋書·杜台卿傳》:“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
“儒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指符合儒家思想的道德修養和品行,強調仁、禮、忠、孝等核心價值。例如《三國志·魏志·袁渙傳》提到袁徽“以儒素稱”,體現其德行符合儒家标準。這一解釋在多個來源中被反複提及。
指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儒家學者。如《晉書·儒林傳》記載徐邈因“東州儒素”身份被舉薦,突顯其作為名儒的地位。
擴展為對儒家知識分子的統稱。例如唐代白居易《三教論衡》中将“儒素”與佛、道人士并列,體現其泛指意義。
部分資料提到“儒素”可指代儒學本身或讀書人的家庭背景。如“指讀書人家”強調家族傳承的儒家文化氛圍。
形容人兼具儒家風範與樸素品格。例如《世說新語》注引《續晉陽秋》評價某人“以儒素見稱”,融合了學識與質樸的特質。
“儒素”涵蓋德行、身份、群體、學術及氣質等多重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仍圍繞儒家思想展開,強調道德修養與學者風範。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古籍。
《儒素》這個詞源于漢語,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複合詞。《儒》指的是儒家,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思想體系和學派。儒家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注重人倫道德和社會秩序。《素》表示純潔、樸實,也有平常、一般之意。因此,儒素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儒家思想中提倡的純樸、平凡之道。
《儒素》的部首分别是人和米。其中,部首人表示人類,部首米表示糧食。這兩個部首共同構成了《儒素》這個詞的含義。
《儒素》的總筆畫數是13畫。部首人的筆畫數是2畫,而部首米的筆畫數是10畫。
《儒素》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古代文獻中,如《論語》和《中庸》等儒家經典著作中都有相關的提及。這個詞在漢語中逐漸流傳并得到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儒素的寫法為「儒素」,保留了原始的漢字形态。
古代漢字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差異。在古時候,儒素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然而,在研究文獻和古代文物時,我們仍能找到儒素這個詞的古代寫法。
以下是一些使用儒素的例句:
儒素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如:
儒素的近義詞可以包括有儒家、儒學、儒風、儒雅等,它們都與儒家思想和文化相關。而在反義詞方面,可能沒有一個直接的反義詞與儒素對應,因為儒素本身并沒有明确的相反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