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儒者的素質,謂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三國志·魏志·袁渙傳》:“ 霸 弟 徽 ,以儒素稱。”《世說新語·德行》“見者以為真孝子” 劉孝标 注引 南朝 宋 檀道鸾 《續晉陽秋》:“少而孤貧,能善樹節,以儒素見稱。” 宋 王谠 《唐語林·德行》:“ 柳應規 以儒素進身,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稅居之為善也。” 清 毛際可 《<楝亭集>序》:“ 荔軒先生 家世通顯,為天子親臣,乃被服儒素,黽勉盡職,不涉戶外一事。”
(2).宿儒,名儒。《晉書·儒林傳·徐邈》:“及 孝武帝 始覽典籍,招延儒學之士, 邈 即東州儒素,太傅 謝安 舉以應選。” 南朝 梁 江淹 《張令為太常領國子祭酒诏》:“師氏之任,宜歸儒素。”
(3).泛指儒士。 唐 白居易 《三教論衡》:“我 大和皇帝 祖玄元之教,挹清淨之風,儒素緇黃,鼎足列座。”
(4).儒術,儒學。《宋書·自序》:“ 儀 篤學有雅才,以儒素自業。” 宋 王禹偁 《崑山縣新修文宣王廟記》:“然而庠序或缺,儒素弗興,實倉廪而禮節未知,既富庶而教化不至。” 宋 範仲淹 《耀州謝上表》:“竊念臣運偶文明,世專儒素,靡學 孫 吳 之法,恥道 桓 文 之事。”
(5).指讀書人家。 宋 陳亮 《祭葉正則外母高恭人翁氏文》:“惟恭人生長儒素,嬪於勳門。”
(6).儒雅質樸。《隋書·杜台卿傳》:“性儒素,每以雅道自居。”
儒素,漢語複合詞,由“儒”與“素”構成,其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溯源 “儒”指儒家學者或儒學修養,《漢語大詞典》釋“儒素”為“儒者的素質”,特指“通經術、重禮教”的學術根基。“素”取《說文解字》“白緻缯”之本義,引申為“質樸無華”,如《晉書·王導傳》載“簡素為美”即強調去僞存真的精神内核。
二、曆史語境
三、思想維度 《朱子語類》卷十二提出“儒者當素其位而行”,将“素”與《中庸》思想結合,闡釋為“安守本分、笃實踐履”的修養境界。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更強調“素”含“始質”之意,暗合儒家“返本開新”的學術路徑。
“儒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析,具體如下:
指符合儒家思想的道德修養和品行,強調仁、禮、忠、孝等核心價值。例如《三國志·魏志·袁渙傳》提到袁徽“以儒素稱”,體現其德行符合儒家标準。這一解釋在多個來源中被反複提及。
指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的儒家學者。如《晉書·儒林傳》記載徐邈因“東州儒素”身份被舉薦,突顯其作為名儒的地位。
擴展為對儒家知識分子的統稱。例如唐代白居易《三教論衡》中将“儒素”與佛、道人士并列,體現其泛指意義。
部分資料提到“儒素”可指代儒學本身或讀書人的家庭背景。如“指讀書人家”強調家族傳承的儒家文化氛圍。
形容人兼具儒家風範與樸素品格。例如《世說新語》注引《續晉陽秋》評價某人“以儒素見稱”,融合了學識與質樸的特質。
“儒素”涵蓋德行、身份、群體、學術及氣質等多重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其核心仍圍繞儒家思想展開,強調道德修養與學者風範。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古籍。
埃芥幫箱冰泮并線豳籥駁駿稱數俦侶徂魂大口蜑娘定盤星發射窗口管雇孤孽害身酣谑漢祖風畫龍點睛黃幔降責見人加役流經信劑子踽步沮止刻木為吏兩中裡衖龍恩摞台緑萼美意延年門家迷山爬蟲蟠天際地跑馬占荒烹宰平陽喬怯裘領曲遂日不移影上竿傷惜生妻市電熟菜庶位私隙索非亞泰然自若田墌五光十色無解象角小半仗心甘情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