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特指祭祀所用的鹽。《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禮……韭曰豐本,鹽曰鹹鹺。”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凡祭號牲物異於人者,所以尊鬼神也……稻曰嘉疏,鹽曰鹹醝。”
(2).泛指一般食鹽。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涑水》:“土人鄉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鹽,即所謂鹹鹺也。”《舊五代史·食貨志》:“會計之重,鹹鹺居先,矧彼兩池,實有豐利。”
“鹹鹾”是漢語中一個古雅的雙音節詞彙,由“鹹”與“鹾”兩個單字構成。《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釋義為“鹽的别稱”,也可引申為“鹹味”或“鹽類物質”。其發音為“xián cuó”,屬并列式合成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專業領域。
從構詞角度分析,“鹹”在《說文解字》中被釋為“銜也,北方味也”,本義指鹽的滋味,後衍生出普遍、全等義項;“鹾”則專指鹽,《禮記·曲禮》鄭玄注雲“鹽曰鹹鹾”,可見二字連用具有強化表意的修辭效果。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特别指出:“鹾字古多作醝,從鹵差聲,凡鹽之屬皆從鹵。”
該詞在古代典籍中常見于三類語境:一是指代食鹽實物,如《周禮·天官·鹽人》“祭祀共其苦鹽、散鹽”;二是描述味道特征,如《呂氏春秋·本味篇》“鹹而不減”;三是在醫藥典籍中作藥劑名,如《本草綱目》載“鹹鹾入腎,能潤下作鹹”。現代漢語中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傳統工藝論述及特定學術領域。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七版;《說文解字》中華書局本;《周禮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鹹鹾”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鹹鹾”最初特指祭祀宗廟時使用的鹽。例如:
隨着時間演變,“鹹鹾”逐漸擴展為一般食鹽的代稱:
“鹾”單獨使用時,本義為鹽或鹹味(如《說文解字》釋為“堿”),後與“鹹”組合成雙音節詞,強化與鹽相關的語義。
白藤牓子半宵丙鑒闡諧次躔粗細澱塞釘嘴鐵舌棟梁材渡輪二傳防檢繁碎法商罦罳工業生産體系狗傍人勢管仲隨馬詭惑詭勝嘉林鑒戒交羣戢迹急就篇津流矜世取寵靠得克複狼狽不堪攔遮樂昌分鏡俍傍骊黑洛陽生露奏瞞怨毛蟲摩牙南櫂北轅傩聲陪輔撲殄潛盾凄滄入監油入庫三羸舍己為人舍匿收殓松話隧道通力妄口巴舌五府消渴銷聲避影銷神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