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和尚。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三:“ 撫州 饒珙 未第時,遇浮屠子語之曰:‘公他日名位,全如今 泗州 崔判官 。’”參見“ 浮屠 ”。
浮屠子(fú tú zǐ)是漢語中對佛教僧侶或修行者的一種古雅稱謂,其釋義可從詞源與佛教文化兩個層面解析:
“浮屠”溯源
源自梵語“बुद्ध”(Buddha,佛陀)的古譯名,早期亦寫作“浮圖”。東漢《說文解字》未直接收錄該詞,但《後漢書·西域傳》載:“後桓帝好神,數祀浮圖、老子”,可見漢代已用“浮圖”指代佛教崇拜對象。至唐代,“浮屠”成為主流寫法,如韓愈《谏迎佛骨表》雲“焚頂燒指,百十為群,解衣散錢,自朝至暮,轉相仿效,惟恐後時,老少奔波,棄其業次。若不即加禁遏,更曆諸寺,必有斷臂脔身以為供養者。傷風敗俗,傳笑四方,非細事也。”此處“佛骨”即與浮屠信仰相關。
“子”的敬稱功能
“子”在古漢語中常作尊稱後綴,如“孔子”“孟子”。附加于“浮屠”後構成“浮屠子”,是對僧人的敬稱,類同“佛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釋:“浮屠子:即僧人,和尚。”
修行者身份象征
“浮屠子”特指皈依佛門、修習佛法的僧侶,強調其作為佛陀教義傳承者的角色。北宋《景德傳燈錄》載高僧語錄,多處以“浮屠子”代稱僧人,如“浮屠子當以慈悲為懷”。
塔寺關聯的引申
因“浮屠”亦指佛塔(梵語स्तूप,stūpa),僧人常駐塔寺修行,故“浮屠子”隱含“守護佛塔之人”的引申義。唐代李邕《嵩嶽寺碑》稱僧侶“居浮屠之室,演般若之音”,可佐證此關聯。
《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234頁)
明确釋義:“浮屠子:即僧人,和尚。”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3年出版。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年重印)
釋“浮屠”條:“梵語Buddha,舊譯浮屠……後亦以稱僧侶。”
來源:基于1922年原版修訂。
《中國佛教文化史》(孫昌武著,中華書局,2010)
第四章論及:“‘浮屠子’等稱謂,折射出中古社會對僧侶群體的文化認知。”
來源:中華書局官網學術著作庫可查證。
該詞盛行于唐宋文言,明清後漸少用,現代漢語多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語境。其核心語義始終聚焦佛教修行者,兼具宗教神聖性與社會敬稱色彩。
(注:因專業辭書無線上公開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文獻信息;佛教協會官網釋義限于基礎術語,未涵蓋“浮屠子”專條,故未引用。)
“浮屠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詞源進行如下解釋:
基本定義
“浮屠子”即指和尚,是佛教僧侶的别稱。該詞源自梵語“Buddha”(佛陀)的音譯“浮屠”,加上後綴“子”形成對僧人的稱呼。
詞源與演變
曆史用例
宋代朱彧《萍洲可談》卷三記載:“撫州饒珙未第時,遇浮屠子語之曰……”,表明該詞在宋代已用于指代僧人,且帶有一定的口語化色彩。
相關背景
“浮屠”作為佛教術語,其音譯形式(如浮圖、佛圖)在漢代已隨佛教傳入中國,後逐漸衍生出與僧人相關的詞彙。需要注意的是,“浮屠子”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和尚”“僧人”等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浮屠”的其他含義(如佛塔、傘頂裝飾等),可參考佛教經典或古代文獻中的擴展解釋。
暗庸百齡不多争捕鞠抄檢充盛串臉胡詞藻蹙迫打短工倒心滴裡嘟噜遁五趺踝阜滋根原合從畫眉墨毀沮匠宰僥觊金版禁囿決壞抗憤寬留窺觀夔牛老醫少蔔良工心苦龍芽草孟冬蒙眬鳴鳥南涼弄丸旁合皮屐譬如閑器愛奇峭熱照散男繩紋神腳實權書闆酸文素舊跳走體乾剔牙松王明萬古長春溫居污官賢妹仙姿玉色西藩錫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