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謾言的意思、謾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謾言的解釋

(1).說假話。《史記·淮南衡山列傳》:“陛下以 淮南 民貧苦,遣使者賜 長 帛五千匹,以賜吏卒勞苦者。 長 不欲受賜,謾言曰:‘無勞苦者。’”《新唐書·周寶傳》:“帝在 蜀 , 淮南 絶貢賦,謾言道 浙西 為 寶 剽阻。”

(2).謊話;假話。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二:“攝衣欲從虛左之迎,猶餘矜色;持槃招他人以歃,徐出謾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謾言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解釋,該詞可拆解為以下層面:

  1. 基本釋義

    “謾”本義為欺騙、蒙蔽,《說文解字》釋為“欺也”,引申為輕慢、隨意;“言”指言語、言辭。組合後,“謾言”既可指虛妄不實的言論(如《漢書·季布傳》“謾言谀耳”),亦可表示輕率地說話(如《莊子·天道》“謾言而不足以動心”)。

  2. 詞源考據

    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考證,“謾言”在先秦文獻中多含貶義,常用于批判缺乏事實依據的言論。例如《韓非子·顯學》中“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即暗指“謾言”的虛妄性。

  3. 現代用法

    當代漢語中,“謾言”的使用場景較為狹窄,多見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常與“謠言”“妄語”等詞形成語義關聯。《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強調其雙重特性:既可作為名詞指代不實信息(例:“散布謾言”),亦可作動詞短語表示隨意談論(例:“未察真相,切勿謾言”)。

注:本文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及《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學術定義。

網絡擴展解釋

“謾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動詞用法:指“說假話”。例如《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中的記載,人物因不想接受賞賜而“謾言曰:‘無勞苦者’”,即通過假話推脫。
  2. 名詞用法:表示“謊話、假話”,如清代周亮工《書影》提到“猶餘矜色”時暗含對虛假言辭的諷刺。

二、延伸含義

三、發音争議

四、應用場景

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批判性文本,如揭露虛僞言行或描述政治鬥争中的誣陷行為(參考《史記》《新唐書》用例)。

提示:若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語義演變,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禀命步晷不好惹搽旦承流澄映稱願抽繭丹童道令紙底定地燭蹲安恩養錢飯單鳳拍複聽槁蘇暍醒鼓節畫布壞裳爲袴畫神回缭夾磨牋疏驕侈楬戾解散借水推船晉秩舉武儈賣雷謗蠡測管窺劉郎前度輪人買不短漫不加意滿滿登登沒皮子光棍面團米粃嫩蕊鳥獸行溺盆子旁行斜上七郊色子涉海登山食雞肋水漫金山絲抹頭到頭香油土籍謂號小蝦洗拔鞋刷息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