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奏;書信。《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蒙 少不脩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牋疏。”《北史·蕭大圜傳》:“ 大圜 恐讒愬生,乃屏絶人事,門客左右,不過三兩人,不妄遊狎,兄姊間,止牋疏而已。”《宋史·楊克讓傳》:“ 趙普 守 西洛 ,府中牋疏,皆 希閔 所為。”
“牋疏”一詞中的“牋”實為“箋”的異體字,結合“疏”的含義,其整體意義需從古籍注釋體例角度分析:
“箋”的含義
本指對古籍的注釋或注解,如漢代鄭玄《毛詩箋》即對《詩經》的注釋。其特點是在前人注解基礎上進一步闡發,補充個人見解。
“疏”的定義
原意為疏通(如《說文》:“疏,通也”),後引申為對古書舊注的再解釋,即“對注解的注解”。例如唐代孔穎達為《五經》作疏,形成《五經正義》。
“箋疏”的複合義
指疊加的注釋體例,通常包含“箋”(初步注解)與“疏”(深化闡釋)兩部分。如《毛詩正義》中,鄭玄作箋,孔穎達作疏,形成“箋疏”結合的完整注釋體系。
示例應用:
《論語》的“箋疏”可能包含漢代學者的基礎注解(箋),以及宋代學者對漢注的考辨與補充(疏),構成多層次的解讀結構。
《牋疏》是一個漢字詞組,它的意思是指文書或信函中的字句疏缺、簡略。
《牋疏》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牛」和「言」。根據字典查詢,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牋疏》在古代漢語中有使用,它的字形和現代簡體字相同,沒有繁體字形。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牋」字的下方多有一個「刀」字形,表示手持筆刀寫字的樣子,而「言」則表示文字的含義。整個字形象征着用文字記錄和傳遞信息的意思。
1. 他的信件裡總是充滿了牋疏之處。
2. 因為寫作時間緊迫,他隻能對文章進行牋疏處理。
相關的組詞有:牋紙、牋墨、牋筆、牋友等。
與「牋疏」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簡略、粗糙、概述、概略等。
與「牋疏」意思相反的詞彙有:詳細、完整、詳述、細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