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牋疏的意思、牋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牋疏的解釋

章奏;書信。《三國志·吳志·呂蒙傳》:“ 蒙 少不脩書傳,每陳大事,常口占為牋疏。”《北史·蕭大圜傳》:“ 大圜 恐讒愬生,乃屏絶人事,門客左右,不過三兩人,不妄遊狎,兄姊間,止牋疏而已。”《宋史·楊克讓傳》:“ 趙普 守 西洛 ,府中牋疏,皆 希閔 所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牋疏(jiān shū)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牋”和“疏”兩部分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牋”通“箋”,本指用以注釋的小竹片,後引申為書信或奏章的代稱;而“疏”指分條陳述的文書,常用于臣子向君主呈遞的條陳類公文。二字連用特指一種兼具注釋性與條陳性質的文書形式,常見于漢代至魏晉時期的官方或學術文本中。

從文體結構分析,“牋疏”具有雙重功能:其一為“箋注”,即對經典文獻的注解說明,如《文心雕龍·書記》提及“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其二為“疏奏”,即分條目陳述政見的公文,如《後漢書·胡廣傳》記載“廣作《百官箴》四十八篇,為牋疏之體”。這種文體在南北朝時期達到鼎盛,既要求内容詳實考據,又強調行文格式的規範性。

現存典型用例可見于《昭明文選》,其中收錄的《答魏太子牋》展示了牋疏文體的實際應用:文中既包含對前人文本的引證注釋,又以條列方式回應具體政務問題,充分體現“牋”“疏”合流的文體特征。清代考據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牋疏類文本對研究古代典章制度具有重要的文獻校勘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牋疏”一詞中的“牋”實為“箋”的異體字,結合“疏”的含義,其整體意義需從古籍注釋體例角度分析:

  1. “箋”的含義
    本指對古籍的注釋或注解,如漢代鄭玄《毛詩箋》即對《詩經》的注釋。其特點是在前人注解基礎上進一步闡發,補充個人見解。

  2. “疏”的定義
    原意為疏通(如《說文》:“疏,通也”),後引申為對古書舊注的再解釋,即“對注解的注解”。例如唐代孔穎達為《五經》作疏,形成《五經正義》。

  3. “箋疏”的複合義
    指疊加的注釋體例,通常包含“箋”(初步注解)與“疏”(深化闡釋)兩部分。如《毛詩正義》中,鄭玄作箋,孔穎達作疏,形成“箋疏”結合的完整注釋體系。

示例應用:
《論語》的“箋疏”可能包含漢代學者的基礎注解(箋),以及宋代學者對漢注的考辨與補充(疏),構成多層次的解讀結構。

别人正在浏覽...

騃癡凹版印刷北首崇長蹉跎歲月膽銅颠癎對外關系渡輪奮筆疾書負失灌尊荷蓋鴻災後堤讙頭國混水摸魚火中蓮火燭銀花攪破結紮津門亭咎魅救難解危記性抗原可宗狂山讄禱連歳列傳離歌凜承犁頭留别流夷蠦蜚買山馬腦謬戾謀章尼童子纰軟強敏權欲熏心人勝節鋭眦褥位三等九般食墨十萬火速適興耍人缇麾悐悐投膠往古香閨繡閣顯能析圭擔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