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圍裙。如:她系着飯單在炒菜。
(2).圍嘴兒。《人民日報》1981.3.20:“小弟弟身上還穿着飯單。”
(3). 維6*吾爾 族人吃飯時鋪在地毯上的單子。《中國民間故事選·太子愛吓山》:“屋子的左邊的地毯上鋪着漂亮的飯單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飯單漢語 快速查詢。
飯單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依據權威辭書及文獻考證如下:
指嬰幼兒用餐時佩戴于胸前防止食物污染的護具,多為布制。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56頁。
文化延伸:此義項常見于北方方言,清代《兒女英雄傳》中已有類似記載,體現傳統育嬰習俗。
部分地區(如吳語區)指從事烹饪或家務時系于腰間的蔽身衣物,功能類似圍裙。
來源:許寶華《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卷四第5213頁。
例證:民國小說《海上花列傳》中“飯單”即指廚役所用圍裙,反映地域用語差異。
古代指記錄宴席菜品或費用的清單,屬商業文書。
來源:清代《通俗編·飲食》載:“飯單,食肆記馔品之單”,印證其商用功能。
文獻佐證:《紅樓夢》第五十五回提及“飯單子”,側面反映清代貴族家宴管理習俗。
“飯單”從唐代的餐飲記錄工具(見敦煌文書P.2641《宴設司呈報賬目》),到明清逐漸轉向護具與勞作服飾,詞義縮小并具象化,折射社會生活變遷。當代普通話以第一義項為主流,方言及古義需結合語境理解。
“飯單”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使用場景和地域文化來理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圍裙
指用于保護衣物、防止油污的穿戴式布制品,常見于烹饪或家務場景。例如:包餃子時圍在身上防止弄髒衣服。部分方言區也稱作“罩衣”“罩褂”或“外褂”。
圍嘴兒
多指嬰幼兒使用的防髒布片,用于接住食物殘渣。例如:《人民日報》曾提到“小弟弟身上還穿着飯單”。
維吾爾族用餐時的鋪毯單子
在維吾爾族文化中,飯單特指鋪在地毯上的單子,用于擺放食物或保持用餐環境整潔。
補充說明
安乂寶銀霸權摽戒炳博岔開僝偢長暮典書獨立核算蹲安遁邁返本還源反經行權匪石府院港警鋼印更羸攻蹂勾牒夠數官健華蘋駕肩接武蹇嵼疆塞賤民煎镕徼極嘉重鲫瓜子舊曆拘收鲲化拉枯折朽連白林子玟砧鬧風潮甯順氣壯膽粗區甸柔筋脆骨煽情繩治市名首科樹叢歲聿其莫堂號探囊取物踏子挑三豁四鐵例缇鑰鲖蟹溫慎曉蟾小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