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做無多大意義而又不忍舍棄的事情。語本《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備 因險拒守” 裴松之 注引 晉 司馬彪 《九州春秋》:“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 楊脩 便自嚴裝,人驚問 脩 :‘何以知之?’ 脩 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 漢中 ,知王欲還也。’” 宋 蘇轼 《相視新河秉道有詩次韻》之一:“從來自笑畫虵足,此事何殊食雞肋。”
“食雞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結合曆史典故及現代引申義分點解釋如下:
出處
該詞最早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的《九州春秋》。
典故背景:曹操與劉備在漢中交戰時陷入僵局,曹操見戰局不利,以“雞肋”作為夜間口令。主簿楊修解讀其意,認為“雞肋”象征“食之無肉,棄之可惜”,暗示曹操欲退兵。
本義
字面指雞的肋骨,肉少且食用價值低,但丢棄又覺可惜,比喻看似有價值卻實際無益的事物,或形容進退兩難、難以決斷的處境。
核心含義
指做某事意義不大,但放棄又不甘心,常用于描述工作、生活或感情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狀态。例如:
社會現象
現代常以“雞肋”形容亞健康的生活狀态,如囤積無用物品、堅持低效習慣等,反映人們面對選擇時的矛盾心理。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食雞肋”一詞承載了曆史典故的智慧,亦精準刻畫了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困境。
“食雞肋”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食用雞胸肉之外的雞骨肉,指的是毫無咬頭、無味無趣的東西,也指不合心意的事物。
“食雞肋”的拆分部首分别是食(饣)和鳥(鳥)。其中,“食”的拼音為shí,部首是饣,總筆畫數4;“鳥”的拼音為niǎo,部首是鳥,總筆畫數7。
《左傳·隱公二十二年》載:“夫物有美惡,無如雞之肋,可食而不肥也。”意即指雞胸肉很好吃,但雞的肋骨是可以食用的卻沒有太多的味道,因此成為了形容不合心意的事物和毫無咬頭的東西的比喻。
“食雞肋”的繁體字為“食雞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食雞肋”,其可能的古代寫法有:“飠鷄肋”。
1. 這個項目對公司的發展毫無幫助,真是一項食雞肋的工作。
2. 她對于這樣的電影情節已經厭倦了,覺得完全是食雞肋的懸疑片。
1. 食:進食、食物、食堂。
2. 雞:雞蛋、雞尾酒、雞毛蒜皮。
3. 肋:肋骨、肋狀突起、骨肋。
食雞肋的近義詞包括:無味、無趣、無聊、索然無味、無益。
食雞肋的反義詞包括:美味、有趣、令人滿足、有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