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稱古代在郊外祀五帝(東方 青帝 、南方 赤帝 、中央 黃帝 、西方 白帝 、北方 黑帝 )及天地的祭禮。《後漢書·曹襃傳》:“父 充 ,持《慶氏禮》, 建武 中為博士,從巡狩 岱宗 ,定封禪禮。還,受詔議立七郊、三雍、大射、養老禮儀。” 李賢 注:“五帝及天地為七郊。”
“七郊”是古代中國祭祀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七郊指古代帝王在郊外舉行的七種祭祀禮儀,主要祭祀對象為五方天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以及天地,合稱為“七郊”。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禮制規範。
起源與記載
七郊祭祀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如《後漢書·曹襃傳》記載,曹充曾參與制定“七郊”等禮儀制度,說明其在漢代已被納入國家典章。
祭祀内容
祭祀分七處進行,對應五帝(各主一方)及天地。例如:
七郊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古代政權合法性的象征,通過祭祀強化帝王“受命于天”的地位,同時協調自然與人文秩序。
需注意,“七郊”與民間“做七”(喪葬習俗)無關,後者指人死後每七日祭奠一次,屬于不同範疇。
《七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七個郊區。郊指城市周圍的較為偏遠的地區。
《七郊》的拆分部首為“丿”和“阝”,共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量為十六畫。
《七郊》來源于漢語,其簡體字為“七郊”。在繁體字中,寫作“七郊”。
在古代,想要寫出漢字《七郊》,可能采用的是篆書或者隸書的寫法。由于篆書和隸書的字形變化多端,難以準确描述具體的古時寫法。
1. 城市的中心區和七郊的區别在于發展水平和人口密度。
2. 秋天是遊覽七郊的好季節,可以欣賞到美麗的秋葉和豐收的農田。
七月、郊區、郊遊、郊外、郊野、郊狼、七大、七天、七巧闆
郊區、市郊、城郊
市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