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統稱古代在郊外祀五帝(東方 青帝 、南方 赤帝 、中央 黃帝 、西方 白帝 、北方 黑帝 )及天地的祭禮。《後漢書·曹襃傳》:“父 充 ,持《慶氏禮》, 建武 中為博士,從巡狩 岱宗 ,定封禪禮。還,受詔議立七郊、三雍、大射、養老禮儀。” 李賢 注:“五帝及天地為七郊。”
七郊
指中國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及五方神靈的七處固定郊祀場所,屬國家最高等級的祭祀禮儀。這一制度源于周代禮制,至漢代形成明确體系,主要功能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七郊”特指帝王于都城近郊設立的七處祭壇,分别祭祀天、地及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其名稱與對應關系如下:
“七郊”制度以《周禮》為理論基礎,整合了“圜丘祭天”“方丘祭地”與“五郊迎氣”的禮制框架。漢代班固《白虎通義·郊祀》明确記載:“祭天于南郊,就陽位也;祭地于北郊,就陰位也。五郊各依其方色。”其祭祀時間、儀軌、祭品均嚴格遵循陰陽五行學說,如青郊用青色犧牲,赤郊用赤色玉帛等。
東漢時期,“七郊”成為國家常祀制度。《後漢書·祭祀志》載:“建武二年,立郊祀于洛陽,制如元始故事……分祀五帝于四郊。”帝王依時節親赴各郊行“迎氣之禮”,如立春祭青郊、立夏祭赤郊,以此順應天道、調和四時。
“七郊”與“五郊”概念常被混淆,實則“五郊”僅指五方帝祭祀(青赤白黑黃),而“七郊”涵蓋天地與五帝,體系更完整。唐代杜佑《通典·吉禮》辨析:“周制冬至圜丘、夏至方丘,并五郊為七。”後世郊祀制度雖演變,但“七郊”作為禮制典範影響深遠。
參考資料
“七郊”是古代中國祭祀體系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七郊指古代帝王在郊外舉行的七種祭祀禮儀,主要祭祀對象為五方天帝(東方青帝、南方赤帝、中央黃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以及天地,合稱為“七郊”。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和禮制規範。
起源與記載
七郊祭祀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如《後漢書·曹襃傳》記載,曹充曾參與制定“七郊”等禮儀制度,說明其在漢代已被納入國家典章。
祭祀内容
祭祀分七處進行,對應五帝(各主一方)及天地。例如:
七郊不僅是宗教儀式,更是古代政權合法性的象征,通過祭祀強化帝王“受命于天”的地位,同時協調自然與人文秩序。
需注意,“七郊”與民間“做七”(喪葬習俗)無關,後者指人死後每七日祭奠一次,屬于不同範疇。
嬖臣駁換搏手無策博習蔔名不升插帶婆車腳脆生生丹泥噉咽低徐端厚敦悅獨醒愕怡枋子泛家浮宅肥脆風漣婦姑佝偻官省裹屍馬革行政處罰惠利穢陋豁喇家藏疆禺殲擊檢曬轎簾機變械飾竭精久别客魂克裡姆林宮陋闾論綱褭朶蟠峙愆堕颡子眼山鬟贍老聲價十倍沈靜寡言懾懾逝者如斯書估屬思桃花扇讬諸空言文攤霞駮小來小去細紅希間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