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弦樂器。後訛稱“細末”。 宋 範正敏 《遯齋閑覽·細末将來》:“州郡公宴,将作曲,伶人呼細末将來,蓋禦宴進樂,先以絃聲發之,後以衆樂和之,故號稱絲抹将來。今所在起曲先以竹聲,不惟訛其名,亦失其實矣。”
“絲抹”是一個具有曆史演變和語境變化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不同來源綜合分析:
基本含義與詞源
該詞最初指代弦樂器,源自宋代宮廷宴樂習俗。據和記載,宋代範正敏在《遯齋閑覽·細末将來》中提到,宮廷奏樂時先以弦樂(絲抹)開場,後加入其他樂器,故有“絲抹将來”的說法。後因語音訛變,逐漸被誤稱為“細末”。
詞義演變與誤用
宋代後,部分地區的宴樂改為以竹制樂器開場,導緻“絲抹”一詞逐漸失去原義,甚至出現名稱與實質不符的現象,如所述“訛其名,亦失其實”。
現代詞典的補充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拆解為“絲”與“抹”,引申為輕柔細緻的動作,類似于擦拭絲綢般細膩。但此解釋未見于古籍,可能是基于字面的現代延伸義。
使用注意
在古文或曆史文獻中,“絲抹”應優先采用弦樂器的本義;若用于現代語境描述細膩動作,需結合上下文明确是否為引申用法。
建議查閱《遯齋閑覽》等宋代文獻獲取原始用例,或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進一步考證。
《絲抹》是一個常見的成語,表示非常輕柔地、細細地擦拭、撫摸。形容動作輕盈細緻,給人溫柔、柔和的感覺。
《絲抹》的拆分: 部首:一絲 筆畫:共有8畫
《絲抹》最早出現在北宋文學家蘇轼的《念奴嬌·丙辰中秋》詞中。後來逐漸被人們引用和使用,成為固定的成語。
《絲抹》的繁體字為「絲抹」。
在古代文獻中,《絲抹》可以用不同的字形來表示,如「絲摩」、「絲抹」、「絲揉」等。不同的寫法可能存在一些細微差别,但整體意思相同。
1. 女孩輕輕地用絲抹般的手指觸碰着花瓣。
2. 他溫柔地用絲抹般的語調安慰着緊張的孩子。
1. 絲綢:指由蠶繭中提取的絲線經過加工而成的織品。
2. 絲絲入扣:形容文筆或言辭曲折而不直接。
3. 抹布:用來擦拭或擦拭東西的布料。
1. 輕撫:指輕輕地撫摸、摩挲。
2. 撩撥:指用手指輕輕觸動或擾動。
3. 拂過:指微風或手指等輕輕觸及某物表面。
1. 粗暴:指動作粗魯、不細緻、不溫柔。
2. 粗糙:指表面不光滑、不細膩的。
3. 重拍:指用力過猛地拍打或打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