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禀命的意思、禀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禀命的解釋

(1).奉行命令;接受命令。《左傳·闵公二年》:“師在制命而已,稟命則不威。”《舊唐書·德宗紀上》:“至是 田悅 初稟命, 劉文喜 殄除,羣兇震懼。”《元朝秘史》卷九:“凡那裡百姓事務,皆禀命於你,違了的就處治者。”

(2).指受之于天的命運或體性。 漢 王充 《論衡·氣壽》:“凡人稟命有二品:一曰所當觸值之命,二曰強弱壽夭之命。所當觸值,謂兵燒壓溺也;強壽弱夭,謂稟氣渥薄也。” 宋 梅堯臣 《冬至感懷》詩:“稟命異草木,彼将漸勾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禀命(bǐng mìng)是漢語複合詞,包含兩個核心義項:其一指接受、承受命令或指示,其二指個體與生俱來的生命本質。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禀”本義為“領受”,“命”含“天命”與“指令”雙重内涵,二者結合構成“禀命”的哲學與實用語義。

從語義演變角度分析,該詞最早見于先秦典籍。《左傳·闵公二年》載“禀命則不威”,此處的“禀命”指臣子被動接受君主指令,強調等級制度中的服從關系。漢代王充《論衡·氣壽》提出“禀命有長短”,則從自然哲學角度闡釋生命長度的先天限定性,體現古人“天命觀”對詞彙的滲透。

在語法功能層面,《古代漢語詞典》标注其為動賓結構複合詞,既可單獨使用(如《宋書·謝晦傳》“禀命而行”),也可與介詞搭配構成短語(如“禀命于天”)。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具有莊重色彩,常見于曆史文獻研究與哲學論述領域。

語義辨析需注意其與“受命”的差異。《辭源》指出,“受命”側重被動接受,而“禀命”包含主動領受的意味,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禀命問罪”即體現主體對命令的認知與執行主動性。

網絡擴展解釋

“禀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ǐng mìng,其含義可從兩個層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接受并執行命令
    指奉行上級或權威的指令,常見于古代軍事或行政語境。例如《左傳·闵公二年》提到“師在制命而已,禀命則不威”,強調軍隊需自主決策,若事事請示反失威嚴。
    使用場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将領遵循皇命或上級指示的行為。

  2. 承受命運或天性
    指人與生俱來的命運或體性,帶有哲學色彩。如漢代王充《論衡·氣壽》中提出“禀命有二品”,将命運分為“觸值之命”(遭遇意外)和“強弱壽夭之命”(先天體質)。
    使用場景:多用于讨論宿命論或個體生命軌迹的不可抗性。


二、延伸與文獻引用


三、總結

“禀命”既強調對權威指令的服從,也隱含對命運安排的接受,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論衡》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家衣體跋距幫石北極地區表面化兵不雪刃畢業設計策立襯資出口入耳次列此若磋琢風塵之言封嵎氛厲洸瀁痕廢話不相投兼倍檢質嬌娘驚逐金縷玉衣救濟金嵇向口言狂朋怪友礦術狂俠困蹙老丈撂下臉厲精為治隆想戮沒明徵密锵锵炰鼈脍鯉遣唐使秋實春華秋葉權暫熱哄哄三百五篇傷愍賞味神敏守序束躬戍栅歲入棠苎襕衫攤認恬瀾窪樽畏匿午影下陷谿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