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物的意思、來物的詳細解釋
來物的解釋
未來的事。《易·繫辭上》:“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 孔穎達 疏:“物,事也。然《易》以萬事告人,人因此遂知将來之事也。”《後漢書·方術傳序上》:“占也者,先王所以定禍福,決嫌疑,幽贊於神明,遂知來物者也。” 三國 魏 嵇康 《難完無吉兇攝生論》:“是以古人存而不論,神而明之,遂知來物。”
詞語分解
- 來的解釋 來 (來) á 由另一方面到這一方面,與“往”、“去”相對:來回。來往。過來。歸來。來鴻去燕(喻來回遷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書信來往)。 從過去到現在:從來。向來。 現在以後,未到的時間:來年。将來
- 物的解釋 物 ù 人以外的具體的東西:事物。生物。物體。貨物。禮物。文物。物價。物質。地大物博。物極必反。 内容,實質:言之有物。 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對的環境:物議(群衆的批評)。待人接物。物望所歸(衆望
專業解析
"來物"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面拆解和典籍用例兩方面理解,主要具有以下兩層核心釋義:
一、字面本義:到來或送來的物品
- 構成解析: "來"表示"由彼至此、到達","物"指具體或抽象的事物、物件。組合後指"(從别處)來到此處的物品"或"(他人)送來的物品"。
- 典籍例證:
- 《禮記·中庸》:"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來物 之應,莫非己誠之所感。" (此處"來物"指因自身至誠而感召來的事物或結果)。
- 《漢語大詞典》釋義為:"來物,指送來的物品。"(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1035頁,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二、引申義:未來的事物或情況
- 哲學引申: 此義項源于對"未來将出現或發生的事物"的抽象表達,帶有一定的哲學或玄學色彩。
- 典籍例證:
- 《周易·系辭上》:"知來物者,其唯聖人乎?" (意為:能預知未來事物發展變化的,大概隻有聖人吧?)此處的"來物"即指"未來的事物、情況"。
- 後世文獻中亦有沿用此義,指尚未發生但可預見或推測的事物。
現代用法提示:
"來物"在現代漢語中屬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如引用古籍、哲學讨論)中的詞彙,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指具體的"到來的物品"還是抽象的"未來的事物"。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由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其對"來物"的釋義具有權威性。(注:因版權及網絡資源限制,此處無法提供穩定有效的線上鍊接,請查閱實體書或授權數據庫)。
- 《禮記》: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其《中庸》篇的記載是理解"來物"古義的重要文獻依據。可參考中華書局等權威出版社的點校本。
- 《周易》(《易經》):另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系辭傳》中的"知來物"是理解該詞引申義的關鍵出處。同樣推薦中華書局等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來物”一詞的含義因語境不同存在多種解釋,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具體分析:
一、古典文獻中的核心釋義(主要見于《周易》《後漢書》)
指未來的事物或事件,強調通過占卜、推演預知未來。例如:
- 《易·繫辭上》提到“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意為通過《易經》可洞察未來之事。
- 嵇康在《難完無吉兇攝生論》中引用“神而明之,遂知來物”,強調對未知的預見性。
二、現代誤用與引申含義
- 外來物品或人:部分現代詞典(如)誤将其解釋為“來自外地的人或物”,可能與“外來物”混淆。例如造句:“公園被外來物種占據”。
- 傥來物:知網百科提及“傥來物”指偶然得來之物(如《莊子》中的意外收獲),屬引申義。
三、使用建議
- 在學術或古籍引用時,應采用“未來的事”這一原始含義。
- 若涉及現代語境中的“外來物種”等,建議使用“外來物”以避免歧義。
注:不同來源對詞義存在争議,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周易》孔穎達疏、《後漢書·方術傳》等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褓姆筆會冰鎮汽水愎氣避僧筆受箔頭草長莺飛讒言佞語除滅倅廳大匠運斤當頭一棒倒懸之苦的便風雲變幻甘嗜格末鼓吻河伯度事小吏鴻鐘禍福無門金佛山計獻噱談坑探婪尾酒兩賢相厄立約人密差鳴鼓内監凝鍊排演飄漾情賢窮荒絶僥窮急秋序穰穰滿家仁弱勝卻筮蔔適戍誓死不貳使効水霧説真格的孰悉天賜良機剔抉屯師脫粒機危傾污僻香薷飲鮮言匣上西南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