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邙山的意思、邙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邙山的解释

即 北邙山 。一作 北芒 ,也称 芒山 、 郏山 、 北山 。在今 河南省 洛阳市 东北。 汉 魏 以来,为王侯公卿归葬之处。 三国 魏 应璩 《与程文信书》:“南临 洛水 ,北据 邙山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邙山,特指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北部的一条重要山脉,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在汉语词典及地理文化中具有特定含义。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地理实体

    邙山又称"北邙",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处南岸,呈东西走向。主峰翠云峰海拔约300米,属低山丘陵地貌。其西起新安县,东至郑州市北,核心区域在洛阳市孟津区境内,全长约100公里,是洛阳城的天然屏障。

  2. 文化象征

    因历代帝王陵墓群集中于此,"邙山"成为墓葬文化的代名词。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自东汉至北宋,24位帝王葬于北邙",衍生出"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唐·王建诗)的文学意象,象征生死归宿。

二、语源考据

三、文化衍生

  1. 文学意象

    沈佺期《邙山》诗:"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奠定其"悲凉肃穆"的审美基调。"魂归邙岭"成为古典文学常见隐喻。

  2. 民俗符号

    民间谚语"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反映其风水地位,2020年考古发现的北魏帝陵壁画(现藏洛阳博物馆)佐证了葬俗文化。


权威参考来源

  1.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邙山词条
  3. 洛阳文物局《邙山陵墓群保护条例》(2018年修订版)
  4. 《水经注疏》(中华书局,2007)谷水篇校注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邙山”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地理位置与别称

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部,横跨洛阳、孟津、偃师三地,呈东西走向,绵延数百里,平均海拔约250米,最高峰为翠云峰(海拔300米)。主要别称包括北邙山、北芒、芒山、郏山、平逢山等。

二、历史地位

  1. 古代墓葬圣地
    自东汉以来,邙山因“背山面河、土厚水深”的风水优势,成为帝王将相、文人名士的归葬之地,素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已探明陵墓超千座,包括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余位帝王的陵墓,以及吕不韦、刘秀、杜甫、颜真卿等名人墓冢。

  2. 历史事件与记载
    唐代诗人王建、白居易等曾以邙山为题作诗,如“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谁家又葬北邙山”等,印证其墓葬文化盛况。

三、文化与景观

  1. 文化象征
    成语“邙山”常被引申形容事物残破衰败之态。文学作品中亦常见相关意象,如李煜陵墓的荒冢与诗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形成历史与诗性的对比。

  2. 著名景观

    • 邙山晚眺:洛阳八大景之一,翠云峰古木森列,登高可俯瞰洛阳城郭与暮色华灯。
    • 洛阳古墓博物馆:中国首座古墓主题博物馆,集中展示邙山出土的历代墓志与文物。

四、现代意义

邙山陵墓群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出土墓志逾6000方,为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提供了重要资料,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别人正在浏览...

安生白丁俗客柏国半丈红逩迸颩抹庇讬垂殁磁性打哆嗦大历大旅攧竹地厘地图册独有千古翻白眼妃呼豨吠舍附上罔下腹腴贵尊和肆滑步虎女解兰静君勌勤畯儒孔孟礷诸貍骨帖临河欲鱼六神无主隆豺陇道洛川緑针腼颜事敌冥然木栓盘散扑哩扑剌蒱睃摸索巧捷万端七赋全争荣伸赏监羶芗生矿十景橱事危累卵谁门蒐乘探覩提击推垛子线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