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尚書》 東漢 時已亡佚,至 東晉 元帝 時, 梅赜 (一作 “梅頤” 、 “枚頤” )獻 孔安國 作傳的《古文尚書》五十九篇。 唐 孔穎達 作《尚書注疏》即以此為底本。自 宋 吳棫 朱熹 以來已懷疑其為僞造,至 清 閻若璩 惠棟 更詳予考訂,遂成定論。後即稱此僞造的 孔安國 《尚書傳》為“僞 孔 傳”,以明非真出于 孔安國 之手。亦省稱“ 僞孔 ”、“ 僞傳 ”。 清 陳澧 《東塾讀書記·尚書》:“ 鄭 義與僞 孔 不同,有僞 孔 勝於 鄭 者。” 清 皮錫瑞 《經學曆史》七:“《書》主僞 孔 ,亦多空談。 孔 傳 河 北不行,正義專取二 劉 ,序又各言其失,由僞傳本無足徵也。”
關于“僞孔傳”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僞孔傳”指東晉梅赜(或作梅頤、枚頤)所獻的《古文尚書》注釋本,托名為西漢孔安國所作。因該書實際為後人僞造,故稱“僞孔傳”,以區别于真實的孔安國注本。
曆史背景
辨僞過程
學術影響
相關術語
常簡稱為“僞孔”或“僞傳”,清代文獻中多以此指代該版本。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辨僞細節或曆史争議,可參考《東塾讀書記·尚書》《經學曆史》等文獻。
《僞孔傳》是指關于孔子的虛假傳說或僞作。它是由“僞”和“孔傳”兩個詞組成的。
詞語“僞孔傳”的部首是“亻”和“孑”,拆分成的筆畫數分别是2畫和9畫。
《僞孔傳》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傳說和僞作。在中國曆史上,有一些人虛構了關于孔子的傳說故事,或者僞造了孔子的言論,以達到某種目的。這些虛假的孔子傳記或作品就被稱為《僞孔傳》。
《僞孔傳》是《僞孔傳》的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許多與現代寫法不同的字形。關于《僞孔傳》一詞,請參考下面的古代漢字寫法:
僞:僞字的古代寫法為“偽”。
孔:孔字的古代寫法為“孔”。
傳:傳字的古代寫法為“傳”。
這本書是一部寫《僞孔傳》的著作。
許多人相信了《僞孔傳》中的虛假傳說。
真孔子、真實、傳記、偏見
僞傳、僞作、虛假傳說
真實的孔子傳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