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兵強則滅的意思、兵強則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兵強則滅的解釋

謂依恃軍隊強盛則毀滅。《列子·黃帝》:“ 老聃 曰:‘兵彊則滅,木彊則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彊者則不勝,木彊則兵。”《淮南子·原道訓》:“故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高誘 注:“兵猶火也,強則盛,盛則衰,故曰則滅,以火諭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兵強則滅”出自《道德經》第七十六章,原文為:“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一成語體現了道家“以柔克剛”的哲學思想。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其核心含義為:過度依賴武力或彰顯強勢,反而會招緻衰敗,隱含物極必反的辯證規律。

釋義與文獻參考

  1. 字面釋義

    “兵”指武力或軍隊,“強”表示剛硬、強勢,“滅”引申為失敗或消亡。字面可理解為軍隊過于剛強反而易遭挫敗,如同樹木過剛易被砍伐。此說源自《漢語大詞典》對“強”的釋義:“剛暴者失衆,故不勝”。

  2. 哲學内涵

    《道德經》第七十六章以自然現象為喻,強調“柔弱勝剛強”的生存法則。如同草木生長時柔軟,枯萎後僵硬,過于強勢的狀态違背自然規律,終将走向反面。這一思想在《淮南子·原道訓》中也有呼應:“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3. 用例解析

    曆史上如秦朝暴政速亡、項羽恃勇敗亡等案例,均印證“兵強則滅”的警示意義。現代語境中,該成語多用于批評盲目擴張、忽視風險的行為,例如《戰國策》中“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衆”的批判。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兵強則滅”是一個源自道家思想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一、出處與原文

二、本義與比喻

三、應用與延伸

四、近義概念

五、例句參考

此成語多用于強調平衡與適度的重要性,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警示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碑記不知所從泏泏出沒無常蠢迪檢押春院大麓耽湎雕翎箭堤備東盟東園梓棺都邑粉色趕閑高顯狗脊廣岸國婚瞽議海縣滑七擦昏人江郎才掩嚼舌嚼黃燋尾頰渦嫁怨積怠傑格解氣旌録景式浸灌機術具報科半愧赧酷炎録目髦稚懵撒末日審判清眼鬼窮親潑故啓谒栖置泉源渠沖趨詳沈翳勢合形離嵩岑台步聽憑通進推襟送抱望前纖形鮮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