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短箋 ”。簡短的信函。 唐 劉禹錫 《送陸侍禦歸淮南使府五韻》:“曾忝 揚州 薦,因君達短牋。” 蕭乾 《一本褪色的相冊·斯諾與中國新文藝運動》:“隨同許多珍物,包括幾封 魯迅 先生的短箋,悉數毀于 漢口 法 租界的戰火中了。”
“短牋”中的“牋”是“箋”的異體字,因此“短牋”即“短箋”,指簡短的書信或便條。具體釋義如下:
核心含義
文學意境 在古典詩詞中,短箋常承載細膩情感。如宋代晏幾道《鹧鸪天》中“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這裡的“花箋”(精美信紙)便與短箋意境相通,暗含欲言又止的情愫。
現代延伸 如今可泛指短信、便籤等簡潔文字載體,例如:“他匆匆寫了一張短箋留在桌上,便趕去開會了”。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信箋形制或相關詩詞典故,建議查閱《古代書信形制考》等文獻。
短牋是一個中文詞彙,通常表示“短暫的留言”或“簡短的信件”的意思。下面将介紹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短牋的拆分部首是“矢”和“牛”,它們分别代表了箭頭和牛的意義。根據《康熙字典》,短牋的總筆畫數為11。
短牋最早出現在《唐六典》一書中,作為一種書信格式的名稱。它源于古代的紙信交流方式,當時人們常用紙筆書寫信件,以傳達思維和情感。
短牋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短牋」。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短牋”可以用一種類似簡化字的形式寫為“短箋”。這種寫法在古籍、碑刻和文獻中可以找到。
1. 他給我寫了一封短牋,告訴我他的行蹤。
2. 我用短牋向朋友發送了節日的祝福。
短信、快牋、電牋、傳牋等
短信、簡牋、速成等
長信、長篇、詳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