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陶侃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 溫 勸 庾 見 陶 , 庾 猶豫未能往。 溫 曰:‘溪狗我所悉,卿但見之,必無憂也。’”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門閥觀念》:“ 陶侃 本是 東晉 當時的少數民族 溪族 。 晉成帝 鹹和 三年(328年)他已七十歲左右,位至征西大将軍,并讨平了 蘇峻 之難,建立了大功;然而同時的 溫峤 卻在背後稱之為‘溪狗’。”
(2).動物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蟲四·溪狗》﹝集解﹞引 陳藏器 曰:“溪狗生南方溪澗中,狀似蛤蟆,尾長三四寸。”
“溪狗”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生物學解釋:
指向東晉名将陶侃
該詞最早見于《世說新語·容止》,溫峤以“溪狗”稱呼陶侃。陶侃出身于少數民族溪族(亦稱“傒族”),盡管他官至征西大将軍并立下戰功,但因門閥觀念被同僚輕視。此稱呼帶有地域與民族歧視色彩,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江西士族或百姓的貶稱現象。
背景延伸
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中分析,陶侃的溪族身份使他在門閥制度盛行的東晉遭受排擠,溫峤的稱呼正是這種社會偏見的體現。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溪狗”是一種栖息于南方溪澗的兩栖動物,形似蛤蟆但尾部較長(約三四寸),可能屬于蝌蚪或蛙類幼體。此名稱現較少使用,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生物種類。
該詞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溪狗》是一個獨特的詞彙,它用來形容那些懶散、遊手好閑的人。它含有一定的貶義意味,指責對工作和責任不積極認真的人。
《溪狗》的部首拆分為「水(氵)」和「犬」。其中水(氵)表示與水有關,犬表示與犬有關。
《溪狗》的總筆畫數為12畫。
《溪狗》一詞出自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其中林黛玉在書中曾用此詞嘲諷賈寶玉過于懶散逍遙的生活态度。
《溪狗》在繁體字中寫作「溪狗」,沒有變化。
《溪狗》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溪狗」。
1. 他整天無所事事,真是個溪狗。
2. 這個人太懶惰了,簡直就是個溪狗。
溪灘、狗咬、野狗等。
懶漢、廢物、懶散。
勤奮、敬業、負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