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兵器的一種。《六韬·軍用》:“飛鈎,長八寸,鈎芒長四寸,柄長六尺以上。”《武備志·器械·飛鈎》:“一名鐵鴟。腳鈎鋒長利,四刃,曲貫鐵索,以麻繩續之鐶。敵人披重甲,頭有鍪笠,又畏矢石,不敢仰視,候其聚,取則擲鈎於稠人中,急牽挽之,每鈎可取二人。”
飛鈎(異體字,現規範寫作“飛鈎”)是古代冷兵器的一種,屬于抛擲類武器,具有獨特的結構和戰術用途。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飛鈎指一種由多個金屬鈎環相連組成的抛擲武器,末端常系有繩索。作戰時通過投擲纏繞目标(如敵軍肢體、馬腿或城防器械),達到鈎取、絆倒或破壞的效果。其名中“飛”強調投擲動作,“鈎”(同“鈎”)指其彎曲帶刃的鈎狀結構。
“鈎”為“鈎”的異體字,《說文解字》釋“鈎”為“曲也”,本指彎曲的金屬器具(如挂鈎、釣鈎),後引申為兵器名稱。
“飛鈎”一詞最早見于明代軍事典籍《武備志》,記載其“用長繩系鉤,擲入敵群,可鈎取人馬”。
由四至八個鋒利鐵鈎呈放射狀焊接于鐵環,環上固定繩索,總重約1-2公斤,便于投擲後回收。
作為中國古代守城器械之一,飛鈎主要用于:
典籍依據:
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載:“飛鈎,如船錨形,四刃鋒利,以繩系之,用以鈎人。”其設計融合了錨的穩定性與鈎的殺傷性,是冷兵器時代多功能戰術裝備的代表。
注:現代漢語中“鈎”已規範為“鈎”,但古籍中仍保留原字形。相關描述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中國古代兵器圖集》及軍事史文獻,未提供鍊接因需确保來源權威性。
“飛鈎”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類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兵器細節或成語使用場景,可查閱《六韬》《武備志》等典籍,或參考權威詞典的完整詞條。
暴卒貶潔步履如飛不聲不吭才多識寡呈頭春頒當頭炮鬄匠風袂粉末福建省浮滠供品袿袍谷蟊還付皓首窮經後竅湖南絲弦禍福有命家夫人講案降雨假讬金鼎金風經師人表極思軍律君統兩眼發黑六才子書流落龍額侯馬齒苋民政沐雨經霜鈉燈猱狖撚撚膩膩奴下蟠螭旁魄暴衣晴咔缺盆觑絕上公上收煽行身份手搖車泰山刻石歎邑廷對團弄相希鄉債消聲滅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