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ugged;rough] 山路不平
崎岖而經丘。——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崎岖坎坷
(1).形容地勢或道路高低不平。 漢 張衡 《南都賦》:“上平衍而曠蕩,下蒙籠而崎嶇。” 唐 元結 《宿無為觀》詩:“ 九疑 山深幾千裡,峯谷崎嶇人不到。”《水浒傳》第六八回:“員外初到山寨,未經戰陣,山嶺崎嶇,乘馬不便,不可為前部先鋒。” 峻青 《鄉音》:“這二把手小車,在這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走着,發出一陣陣刺耳的尖叫聲。”
(2).困厄,曆經險阻。《史記·燕召公世家》:“ 燕 外迫蠻貉,内措 齊 晉 ,崎嶇彊國之間,最為弱小。” 唐 白居易 《贖雞》詩:“與爾鏹三百,小惠何足論。莫學銜環雀,崎嶇謾報恩。” 宋 蘇轼 《書黃子思詩集後》:“ 唐 末 司空圖 ,崎嶇兵亂之間,而詩文高雅,猶有承平之遺風。”
(3).跋涉,奔波。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雜藝》:“ 王褒 地胄清華,才學優敏。後雖入關亦被禮遇,猶以書工,崎嶇碑碣之間,辛苦筆硯之役。” 宋 王安石 《諸葛武侯》詩:“崎嶇 巴 漢 間,屢以弱攻強。”《清平山堂話本·藍橋記》:“ 藍橋 便是神仙宅,何必崎嶇上玉京?” 清 陳維崧 《八聲甘州·南耕齋中食鲥魚作》詞:“謝汝崎嶇萬裡,把浪花舞破,來慰晨飢。”《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仇一姓不仇一族論》:“ 明 之亡也,孤臣義士,崎嶇山海間,奔走國事,而迄無所補。”
(4).猶輾轉。《南齊書·文學傳論》:“或全借古語,用申今情,崎嶇牽引,直為偶説。”《梁書·文學傳·任孝恭》:“家貧無書,常崎嶇從人假借。”
(5).形容情意纏6*綿或感情委婉曲折。《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西烏夜飛五》:“感郎崎嶇情,不復自顧慮。臂繩雙入結,遂成同心去。” 南朝 梁 沉約 《少年新婚為之詠》:“我情已鬱紆,何用表崎嶇?” 唐 孟郊 《旅次湘沅有懷靈均》詩:“《騷》文衒貞亮,體物情崎嶇。”
(6).形容人意向詭秘。 唐 杜甫 《别張十三建封》詩:“眼中萬少年,用意盡崎嶇。” 楊倫 箋注:“崎嶇乃倜儻之反,謂人情叵測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崎岖漢語 快速查詢。
"崎岖"是現代漢語中表示地形複雜艱險的形容詞,其釋義體系可分解為三個層級:
一、詞源結構 該詞為疊韻聯綿詞,《漢語大詞典》指出"崎"與"岖"均從"山"部,本義皆與山勢相關,形成雙聲疊韻的構詞特征。二字組合後産生1+1>2的語義強化效果。
二、核心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其包含雙重内涵:
三、曆時演變 據王力《古代漢語》考證,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典籍,《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載"民人升降跋涉,崎岖不安",此時已兼具地形描述與生活艱辛雙重意涵。至唐宋時期,經李白"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顔"等文學創作,其比喻義完成定型。
四、現代應用 《兩岸現代漢語常用詞典》收錄的典型搭配包括:
五、近義辨析 《同義詞詞林》将其與"坎坷"構成近義聚合,差異在于:"崎岖"側重空間維度的物理形态,而"坎坷"更強調時間維度的連續性困頓。如魯迅《故鄉》"其實地上本沒有路"的語境中,二者可形成互補表達。
“崎岖”是一個形容詞,讀音為qí qū,主要用于描述地形或抽象事物的不平坦、坎坷狀态,具體含義如下:
本義
形容山路或地面高低不平、險峻難行。例如:“崎岖的山路”“地勢崎岖”。
引申義
比喻人生、事業、過程等充滿困難或波折。例如:“崎岖的創業之路”“曆經崎岖終見光明”。
詞性特點
相關對比
文化關聯
古代詩詞中常以“崎岖”寄寓人生艱難,如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岖而經丘”,借山路崎岖隱喻心境曲折。
需注意:該詞多用于描述整體狀态,而非具體細節(如“崎岖的石塊”不常用)。
報告不堪入耳倡母陳寅恪寵敬詞訟對開渡江曲二八佳人煩鄙蜚翔感歎漢東流合流鴻芬或且降榻見恕徼外戒晨鼓警衛景狀窘蹴抗拒瞌铳匡制款留困坷溜鈎子六局龍蛇年拏雲握霧噴嘴千變千葉嘺嘺唶唶情說囷輪驅捉如癡如醉上征始祖守生綀裳竹笥樹建疏庸私本苔岑天區望獲五虎屋鼠污俗無影手術燈下馬坊翔麟馬鄉郵員僩瑟霞宿斜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