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蠻圻 ”。古代九畿之一。又稱蠻服。《周禮·夏官·大司馬》:“方千裡曰國畿……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衛畿,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蠻畿。” 鄭玄 注:“畿猶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裡為界,有分限者九。” 賈公彥 疏:“蠻者,縻也。以近夷狄,縻繫之政教……自此以外,是夷狄之諸侯。”《國語·周語上》“蠻夷要服” 三國 吳 韋昭 注:“蠻,蠻圻。夷,夷圻也。《周禮》衛圻之外曰蠻圻,去王城三千五百裡,九州之界也。”參見“ 九畿 ”、“ 蠻服 ”。
“蠻畿”是古代地理與政治制度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蠻畿”亦稱“蠻服”或“蠻圻”,是周代九畿制度中的一環。根據《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周天子以王城為中心,将疆域按距離劃分為九個層級(即“九畿”),每層向外擴展五百裡。其中: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形容土地荒涼、人煙稀少”的成語,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主流學術觀點仍以《周禮》等經典記載為依據。
詳細可查看《周禮》原典及漢典、滬江詞典的注解(來源1、2)。
《蠻畿》是一個漢字詞彙,意思是指人迹稀少、地域較為偏僻的地方。
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虍”(hū),右邊是“田”(tián)。總共有10個筆畫。
《蠻畿》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如《周禮·地官·通志》等。它用來形容邊遠的地方,相對于中原地區而言。
《蠻畿》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蠻畿」。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蠻畿》的古代寫法為「蠻畿」,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相同。
1. 這片區域被認為是《蠻畿》,很少有人居住。
2. 大家都覺得那是個《蠻畿》,幾乎沒有人願意前往探索。
蠻荒、畿輔、蠻夷
僻地、邊遠、偏僻地區
中原、繁華地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