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蠻畿的意思、蠻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蠻畿的解釋

亦作“ 蠻圻 ”。古代九畿之一。又稱蠻服。《周禮·夏官·大司馬》:“方千裡曰國畿……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衛畿,又其外方五百裡曰蠻畿。” 鄭玄 注:“畿猶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裡為界,有分限者九。” 賈公彥 疏:“蠻者,縻也。以近夷狄,縻繫之政教……自此以外,是夷狄之諸侯。”《國語·周語上》“蠻夷要服” 三國 吳 韋昭 注:“蠻,蠻圻。夷,夷圻也。《周禮》衛圻之外曰蠻圻,去王城三千五百裡,九州之界也。”參見“ 九畿 ”、“ 蠻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蠻畿是中國古代地理與政治制度中的一個特定術語,主要記載于儒家經典《周禮》中,指代距離周王朝都城極遠的邊陲區域。其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1. 地理範圍與行政層級

    根據《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周代實行“九畿”制度,以王都為中心,按距離遠近将天下疆域劃分為九個同心區域。“蠻畿”是其中第七層,位于“夷畿”之外、“鎮畿”之内。其具體範圍是距離王都二千五百裡至三千裡的區域。這反映了周代“服事制”下對遠方領土的層級化管理概念(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第十二卷,第1353頁;《辭源》第三冊,第3323頁)。

  2. 文化意涵與政治象征

    “蠻”字在古代常指代中原王朝眼中未開化或文化習俗相異的南方、邊疆民族及其地域。“畿”本指王都直轄地,引申為受王朝統轄的疆域層級。因此,“蠻畿”一詞不僅标示地理距離,更蘊含了中原中心視角下對極遠邊疆的文化區分和政治統屬關系的界定。它象征着王朝統治力的理論延伸邊界,是“五服”或“九服”體系中體現“聲教遠播”的特定區域(參考來源:《周禮·夏官·大司馬》;王力《古代漢語》通論部分)。

“蠻畿”是周代文獻中描述距離都城二千五百裡至三千裡、文化上被視為“蠻”地的邊疆行政區域,體現了古代中國的空間政治秩序和文化觀念。

網絡擴展解釋

“蠻畿”是古代地理與政治制度中的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蠻畿”亦稱“蠻服”或“蠻圻”,是周代九畿制度中的一環。根據《周禮·夏官·大司馬》記載,周天子以王城為中心,将疆域按距離劃分為九個層級(即“九畿”),每層向外擴展五百裡。其中:

二、功能與特點

  1. 地理位置:介于“衛畿”與“夷畿”之間,接近夷狄部落的居住地。
  2. 管理方式:因靠近未開化地區(“夷狄”),采取“縻繫之政教”,即以松散羁縻政策維系統治,而非嚴格行政管轄。
  3. 政治意義:象征中央政權對邊緣區域的影響力,是“五服制度”中“要服”的一部分(《國語·周語》提及)。

三、延伸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形容土地荒涼、人煙稀少”的成語,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主流學術觀點仍以《周禮》等經典記載為依據。

四、參考資料

詳細可查看《周禮》原典及漢典、滬江詞典的注解(來源1、2)。

别人正在浏覽...

傍生被選舉權冰人顫掣宸聲出入法寸心千古打垮當沖倒屦刀仗黩紮放水繁缺割刈關崄毫楮嘿嘿華毂豁牙虎視鷹揚艦船講圖奸相節幡街上禁裡近戰絶業劇組酪漿聯城立地成佛六國怕莫辔銜劈刀溥博謙需荞麥面侵與湫學柔合三表五餌生炁身體力行十夫桡椎輸小松簧太一壇天各一方天刑媮息橐中裝外庭偎妻靠婦五時衣五雲車曉明心馳魏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