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楮的意思、毫楮的詳細解釋
毫楮的解釋
指毛筆和紙。 宋 蘇轼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詩之二:“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宋 羅烨 《醉翁談錄·張氏夜奔呂星哥》:“敢以悃誠,寫於毫楮。”
詞語分解
- 毫的解釋 毫 á 細長而尖的毛:毫毛。毫發(?)。毫末(喻極微小的數量或部分)。絲毫。 指毛筆:揮毫。毫素。 中國的秤或戥子上的提繩:頭毫。二毫。 中國市制計量單位,十毫等于一厘(長度、地積、重量單位);一百平
- 楮的解釋 楮 ǔ 落葉喬木,樹皮是制造桑皮紙和宣紙的原料。 紙的代稱:楮币。楮錢(舊俗祭祀時焚燒)。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毫楮(háo chǔ)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複合詞,特指毛筆和紙張,後亦引申為書寫、繪畫的行為或作品。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對其釋義進行詳細解析:
一、本義解析
-
字義拆解
- 毫:指毛筆的筆鋒。古時毛筆多以動物毫毛(如兔毫、狼毫)制成,故以“毫”代指毛筆。《說文解字》釋:“毫,長銳毛也。”
- 楮:即構樹,其樹皮為傳統造紙原料(楮皮紙),遂以“楮”代指紙張。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載:“凡紙質用楮樹皮與桑穰、芙蓉膜等物。”
-
複合詞義
二字結合後,“毫楮”成為文房用具的代稱,象征書寫工具的整體。如清代《康熙字典》釋:“毫,筆也;楮,紙也。合言筆墨之事。”
二、引申義與用法
-
指代創作行為
常見于詩文,表示寫作或繪畫。
例:宋·陸遊《題齋壁》詩:“毫楮經營愧未工,雲山煙水古今同。”
(“毫楮經營”指精心構思書畫)
-
借指藝術作品
明清文獻中多用于書畫題跋,如“毫楮精妙”贊譽作品技法高超。
例:明·董其昌《畫禅室隨筆》:“作畫須得山水真趣,非徒事毫楮間也。”
三、文化内涵
“毫楮”濃縮了中國古代文人的書寫傳統:
- 材料關聯:體現“以自然之物成雅器”的智慧(楮皮造紙、獸毫制筆)。
- 精神象征:承載“筆墨傳神”的藝術追求,如清代沈宗骞《芥舟學畫編》稱:“毫楮雖微,可通造化。”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毫楮”為“筆和紙。泛指文具”,并引宋代文獻例證。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詳釋“毫”“楮”二字本義及文化衍生。
(來源: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本)
- 《文房四譜》(宋·蘇易簡)
系統記載筆、墨、紙、硯源流,為“毫楮”提供曆史語境。
(來源:國家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版)
四、古籍用例補充
- 元·王恽《玉堂嘉話》:“凡揮毫楮,必以澄心靜慮為本。”
-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心手相應,毫楮無滞。”
“毫楮”既是具體的書寫工具,亦承載着中國古代文人“以器載道”的文化精神,其釋義需結合器物史與藝術哲學雙重維度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毫楮”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 含義:指毛筆和紙的合稱。
- 毫:本義為細毛,引申為毛筆(因毛筆多用動物細毛制成)。
- 楮:楮樹,其樹皮可造紙,故代指紙。
2.字源分解
- “毫”:原指動物細毛,後成為毛筆的代稱(如“揮毫潑墨”)。
- “楮”:因楮樹皮是古代造紙的重要原料,故以“楮”代紙(如“楮墨”指紙與墨)。
3.文獻例句
- 蘇轼《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意為:畫家天賦靈巧,将春色融入筆墨紙間。
- 宋代羅烨《醉翁談錄》:“敢以悃誠,寫於毫楮。”
表達以筆墨書寫真誠心意的用法。
4.現代使用
- 該詞屬古典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文學研究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背景或造紙曆史,可參考漢典及蘇轼詩作注解。
别人正在浏覽...
安帖暴擊徧贊蟾戶赤鳳凰馳箋催科啖飯處等頭東頭惇厚敦茂發坼飛蟲祓濯圭景悍民賀電何粉黑風孽海和順猴子懷疴黃金蟬回衺恢迂火虞家艱舉白鞠躬屏氣開臉誇奪子枯耘傷歲旅舍馬複令猛惡門旗抹麗摩西棄戮清秋凄悒熱帶風暴如日中天三藩喪室甚實史班隨侍碎職淌湘韬精鐵脇剔挑瓦豆尾生文昌省霧縠閑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