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ke good earnestly;earnestly practise what one advocates] 親自勉力實踐
但不能身體力行,則雖有所見,亦無所用。——明· 章懋《答東陽徐子仁書》
《淮南子·氾論訓》:“聖人以身體之。”《禮記·中庸》:“力行近乎仁。”後以“身體力行”謂親身體驗,努力實行。 明 章懋 《答東陽徐子仁》:“合而觀之,皆可得其要矣。但不能身體力行,則雖有所見,亦無所用。”《兒女英雄傳》第三六回:“門生父親平日卻是認定一片性情,一團忠恕,身體力行。” ********* 《患難馀生記》第三章:“這種‘服務精神’成為集體的産物或遺産,而身體力行于不自知。”
“身體力行”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ēn tǐ lì xíng,其核心含義是親身體驗并努力實踐,強調通過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主張或理念。
基本含義
指不僅用言語表達觀點,更以親身行動去實踐和證明。例如領導者提出要求後,自己率先執行,即為“身體力行”。
出處與演變
用法特點
近義詞與對比
例句與應用
“身體力行”不僅要求理念的倡導,更注重通過行動驗證和推動,是中華文化中“知行合一”思想的典型體現。
《身體力行》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指實際行動實踐,不僅停留在口頭上的理論或宣揚。拆分為三個部首:身、力、行,共計12個筆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為政》一章中,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硁硁者,小人也。”這裡的“行”即代表着實踐行動的含義。在日常使用中,我們用“身體力行”來強調做事要腳踏實地,言出必行。
在繁體字中,拼寫為「身體力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字形中的「⺼」代表着“身”,「力」依然保留原字形,「⾏」由于古代字形不再廣泛使用,寫作「行」。所以古時候的寫法為「⺼⼒行」。
例句:
1. 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有好的策略,更要身體力行,親自去實施。
2. 他是一個身體力行的領導者,總是率先垂範,鼓舞着團隊成員。
組詞:
1. 身體力行之人
2. 身體力行的精神
3. 以身作則
近義詞:
1. 言行一緻
2. 言出必行
3. 具體行動
反義詞:
1. 口是心非
2. 空談誤國
3. 言不及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