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麾節幡旌。 唐 盧仝 《月蝕詩》:“此時九禦導九日,争持節幡麾幢旒,駕車六九五十四頭蛟螭虯,掣電九火輈,汝若蝕開齱齵輪,禦轡執索相爬鉤。”
“節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節幡(jié fān)指古代儀仗或軍事中使用的符節與旗幟,多象征權威或指揮權。核心釋義為“麾節幡旌”,即符節與旌旗的組合,常用于儀仗隊列或顯示身份地位。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盧仝的《月蝕詩》:“此時九禦導九日,争持節幡麾幢旒……”(原文引用于)。詩句描繪了儀仗隊手持節幡、旌旗的盛大場景,凸顯其象征威儀的作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唐代詩文注解(部分釋義來自漢典及古籍引述)。
《節幡》是一個漢字詞語,指軍隊中的旗幟或幡布。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分别是“節”和“幡”。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兩個部分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一些相關詞語。
《節幡》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節”的部首是“⺾”(艹),“幡”的部首是“巾”。
《節》由片偏和上半偏組成,共有六畫。
《幡》由左右橫和上半截組成,共有十三畫。
《節幡》一詞源于古代兵器的旗幟。在古代戰争中,将士們在戰場上戴上節幡,表示自己的歸屬,并且起到鼓舞士氣的作用。
在繁體字中,節字沒有太大變化,但幡字被改寫為「幡」。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曆史資料顯示,古代中國人在寫《節幡》時,采用的是豎排書寫,并且字形有所變化。
1. 軍營中高高飄揚的節幡,象征着勝利和榮譽。
2. 戰士們揮舞着節幡,奔向敵人的陣地。
1. 旗幟:與《節幡》意義相近,指在戰争或慶典中代表一個團體的旗子。
2. 軍旗:專指軍隊使用的旗幟。
與《節幡》意義相近的詞語有:旗幟、軍旗。
與《節幡》意義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