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辔銜的意思、辔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辔銜的解釋

禦馬的缰繩和嚼子。《列子·湯問》:“推於禦也,齊輯乎轡銜之際,而急緩乎脣吻之和。”《楚辭·九章·惜往日》:“乘騏驥而馳騁兮,無轡衘而自載。” 朱熹 集注:“轡,馬韁;衘,馬勒也。” 漢 桓寬 《鹽鐵論·刑德》:“故轡銜不飭,雖 王良 不能以緻遠。” 漢 劉向 《說苑·善說》:“子當禦,正子之轡銜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辔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詞義

“辔銜”指古代駕馭馬匹的工具組合,包含:

二者結合代指整套馭馬裝置,如《列子·湯問》提到“齊輯乎辔銜之際”,強調對馬匹的精準控制。

二、引經據典的用法

  1. 《鹽鐵論·刑德》:
    “執法者,國之辔銜”,将“辔銜”比喻為治理國家的關鍵,強調法律對社會的約束作用。
  2. 《楚辭·九章·惜往日》:
    “無辔銜而自載”,通過缺失馭馬工具的場景,暗喻失控或失序的狀态。

三、延伸含義

除字面意義外,該詞在古籍中常被抽象化使用,例如:

四、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辔銜”較少單獨使用,多出現于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中,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代(如實際工具或抽象比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辔銜

《辔銜》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駕馭馬匹時,将嘴勒在辔頭上。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辔(pèi)和銜(xián)。

辔字的部首是車(車邊的雄獸)和員(手),字形上表達了馬車上手拿辔繩的樣子。辔字的筆畫數為11畫,寫法比較繁複。在繁體字中,辔字的形式為轡。

銜字的部首是刀(刀子)和舌(舌頭),字形上形象地表示了物品或動物咬住或拿在口中的樣子。銜字的筆畫數為11畫,寫法相對簡單。在繁體字中,銜字的形式為銜。

《辔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具體出現的時間暫無确切記載。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常用的字體也有細微的變化。在古代,辔字的寫法常常用作轡,而銜字則保持相對不變。

這個詞常常可以在古代文學作品中見到,例如:“他手握缰繩辔銜,縛住了我所有的風情”。

和辔銜相關的組詞有辔頭、辔繩、佩辔等。近義詞可以是系馬、勒缰,反義詞可以是松缰、放馬。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