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田。 唐 章碣 《曲江》詩:“無窮羅綺填花徑,大半笙歌占麥畦。”
麥畦(mài qí)指種植麥子的田塊或田壟,特指被田埂分隔成整齊條塊狀的麥田。該詞由“麥”(糧食作物)與“畦”(劃分的田塊)組合而成,生動體現傳統農耕中麥田的規整形态。
基本含義
《現代漢語詞典》定義“畦”為“田園中劃分成的小塊土地”,故“麥畦”即專用于種植麥子的小塊農田。其形态特征為田埂分隔、邊界清晰,便于灌溉與管理。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025頁。
構詞解析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第290頁。
農耕文明的典型意象
“麥畦”常見于古詩文,如南宋範成大《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描繪麥畦開花時的田野景象,反映農時規律與自然節律的關聯。
來源:範成大《石湖詩集》,中華書局,2012年,卷二十七。
現代農學中的意義
在農業科學中,“畦作”指通過壟溝分隔田地以優化排水與光照。麥畦的寬度、深度需根據土壤濕度調整,華北平原常見畦寬2-3米,體現因地制宜的種植智慧。
來源:《中國小麥栽培理論與實踐》,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第87頁。
參考文獻
“麥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麥畦(拼音:mài qí,注音:ㄇㄞˋ ㄑㄧˊ)指麥田,即種植麥子的田地。其中“畦”表示由田埂分隔的整齊田塊,常見于農耕場景。
古典詩詞
意象特征
該詞多用于描繪田園風光,體現麥田的規整與農作物的生長狀态,如“麥畦稀”“新壟”等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背景或農業術語,可參考古典文學典籍或農學資料。
百箭薄溼溼殘燈末廟齒論尺瑜寸瑕賜冰打長工擔風袖月刁乖遞升讀不舍手二蛋耳喑法籙奉常富給幅蒲工業社會過口醢石荷杯黑虎大靈官黑紫洪鑪黉校禍愆檢波僭虐校注介蒂金剛骨金四娘極盛久懷慕蔺拘俗老太婆梨花鼓隆準公鸾庭凝冷怕羞骈矗軀格三四五升堂入室沈熟詩友濕雲水到魚行水容署置胎誨條辨調三窩四圖書府枉刺微信仙人箓西蠶諧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