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鼓的意思、梨花鼓的詳細解釋
梨花鼓的解釋
即梨花大鼓。 許地山 《春桃》:“街上底燈雖然亮了,胡同口那賣酸梅湯的還像唱梨花鼓的姑娘耍着他的銅碗。”參見“ 梨花大鼓 ”。
詞語分解
- 梨的解釋 梨 í 落葉喬木或灌木,果實是普通水果,品種很多:梨膏。廣梨。鴨梨。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 花鼓的解釋 多由男女二人對唱對舞的一種地方鑼鼓歌舞詳細解釋.指鼓框繪有彩飾的鼓。 元 張憲 《李天下》詩:“吹玉笙,擊花鼓,十萬貔貅介胄雄,三千粉黛煙花主。”.流行于 湖北 、 湖南 、 江西 、 安徽 等省
專業解析
梨花鼓,又稱“山東大鼓”、“犁铧大鼓”或“梨花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特别是山東及周邊省份流傳的一種傳統曲藝形式,屬于鼓曲類說唱藝術。其名稱來源及詳細釋義如下:
-
名稱來源與基本定義:
- “梨花”釋義:此名并非直接源于植物梨花,而是早期伴奏樂器中使用的“犁铧片”(一種農具犁铧的碎片,後改用銅制或鐵制的月牙形金屬片,稱為“梨花片”或“月牙闆”)的諧音雅化。藝人們敲擊此片發出清脆聲響,與鼓、三弦等共同伴奏演唱。
- “鼓”釋義:指表演時使用的書鼓。演員在演唱時,左手持梨花片(或簡闆),右手執鼓楗擊鼓,控制節奏。
- 合稱:“梨花鼓”即指使用梨花片(犁铧片)和書鼓為主要伴奏樂器進行演唱的曲藝形式。
-
藝術特征:
- 表演形式:通常由一人自擊鼓、闆演唱,或由一人擊鼓闆演唱,另一人彈三弦伴奏。演唱者站唱或坐唱。
- 唱腔特點:梨花鼓的唱腔豐富,早期有“南口”(老北口)、“北口”(老牛大捽缰)等流派,後發展出更為婉轉細膩的“小北口”等。其音樂高亢激昂,又兼具婉轉抒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 。
- 唱詞文體:唱詞多為韻文體(如七字句、十字句等),講究押韻和平仄,叙事性強,常演唱長篇大書(如《響馬傳》、《包公案》等)或短篇小段(如《黑驢段》、《草船借箭》等)。
-
曆史地位與價值:
- 梨花鼓曆史悠久,被公認為北方大鼓類曲種的鼻祖之一,對後來的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河南墜子等曲種的形成和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
- 它承載了豐富的民間故事、曆史傳說和地域文化,是研究中國曲藝史、民俗文化和語言藝術的重要載體。2006年,梨花大鼓(山東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梨花鼓”是中國傳統曲藝中的一種表演形式,具體解釋如下:
-
基本定義
梨花鼓是“梨花大鼓”的别稱,屬于北方曲藝種類,主要流行于山東、河北等地。表演時以鼓和兩片半月形銅片(梨花片)為伴奏樂器,唱腔多采用地方方言。
-
名稱與文學引用
名稱中的“梨花”可能源于伴奏樂器“梨花片”或唱腔的清脆音色。作家許地山在小說《春桃》中曾描述街頭藝人“像唱梨花鼓的姑娘耍着銅碗”,印證了其市井文化屬性。
-
曆史與特點
梨花大鼓起源于明代,興盛于清末,早期為單人站唱形式,後發展出雙人對唱。其唱詞通俗,内容多取材于民間故事或曆史演義,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
現代傳承
隨着時代變遷,梨花鼓逐漸被其他曲藝形式取代,但仍在少數地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保留,部分曲目被改編為舞台表演。
如需更詳細的曲目或曆史演變信息,可參考地方戲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腌臜八故白藋同心白天見鬼廛居車蘭春魂從就黨參都噜笃固敦慤敦貞風飡水宿垓下篙痕管仲隨馬骨采龜旐股災行政行為韓馬護身枷瓠葉羹戛觸降下交中椒子解魄機工旌栧精裝樛蟠箕箒妾鎯頭勞動強度淋涔鸾采碌碌營營蓦頭末席飄擊憑讬千金市骨巧敏七采饒餘日朝潤物膳葷燒天火把沙苑沈德適度失格豎起脊梁殊心讨針線聤耳挽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