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黉校的意思、黉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黉校的解釋

學校。《晉書·戴邈傳》:“古之建國,有明堂辟雍之制,鄉有庠序黌校之儀,皆所以抽導幽滞,啟廣才思。” 明 歸有光 《南雲翁生圹志》:“ 南雲翁 者,少為諸生,有聲于黌校之間。” 清 褚人穫 《堅瓠十集·真若虛傳》:“少年業舉子,博識洽聞,遊黌校,好俠,多盍簪,頗有 季良 之風。”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黉校”是古代漢語中對“學校”的雅稱,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1. 基本釋義
    “黉校”即學校,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拼音為hóng xiào。該詞由“黉”(原指古代學宮)和“校”(教育場所)組合而成,強調教育機構的屬性。

  2. 詞源與相關詞彙

    • 古代學校還有“黉序”“黉學”等别稱,校舍則稱“黉宇”“黉舍”。
    • “黉”字本身承載文化象征,如山東曲阜因孔廟附近的“黉橋”得名“黉橋街”。
  3. 曆史文獻用例

    • 《晉書·戴邈傳》提到“鄉有庠序黉校之儀”,強調其作為地方教育場所的功能。
    • 明代歸有光在《南雲翁生圹志》中描述人物“有聲于黉校之間”,體現士人在學校中的聲望。
  4. 現代使用情況
    當代漢語中,“黉校”已不常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文化語境(如地名、曆史考據)。例如浙江甯波慈城仍保留“黉橋”等地名,與古代學宮相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應用,可參考《晉書》《堅瓠十集》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黉校的意思

黉校是指古代的私塾,是供年輕學生學習讀寫和傳統文化的地方。在古代中國,沒有普及的公立學校,黉校是大多數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

拆分部首和筆畫

黉校這個詞的部首是黑,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黉校一詞來源于古代的《論語》中的一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黉校即來自于“有朋自遠方來”之意,表示學生們可以從别處聚集學習。

繁體

黉校的繁體字為黌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寫黉校的漢字形狀稍有不同,将“黉”的右邊的黽字部分寫成了亽,形式為黌校。

例句

在古代,黉校是年輕人接受教育的重要場所。

組詞

黉學、黉門、黉人。

近義詞

私塾、書院、教坊。這些詞與黉校都表示古代供學生學習的地方。

反義詞

官學、國子監。這些詞表示古代被國家正式設立、規模較大的學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