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在一起以詩詞唱和的朋友。 唐 杜甫 《送王侍禦往東川放生池祖席》詩:“ 東川 詩友合,此贈怯輕為。”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二折:“我則待要聚村叟,會詩友,受用的活魚新酒,問甚麼瓦鉢磁甌,推臺不換盞,高歌自摑手。” 臧克家 《旅美歸來感慨多》:“ 李瑛 同志,是我器重的一位詩友。”
“詩友”指常在一起通過詩詞創作、唱和進行交流的朋友。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并在不同曆史時期延續使用。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指以詩詞為紐帶建立友誼的人,常通過共同創作、互贈詩作或品評作品維系關系。該詞由“詩”與“友”組合,強調以詩歌為媒介的交往模式。
曆史出處
現代應用
現當代作家如臧克家曾稱李瑛為“詩友”,說明該詞仍用于表達詩人間的惺惺相惜。現代詩友活動包括共同采風創作、舉辦詩歌雅集等,例句如“夜宿巫溪,與洪淵、維州、徐剛諸詩友賞月于大甯河畔”。
文化内涵
詩友關系超越了普通友誼,常伴隨對詩歌藝術追求的共鳴。漢典将其解釋為“以詩詞唱朋友”,突顯了文化交往屬性。
可通過滬江詞典、漢典等來源查閱更多例句及曆史用例。
《詩友》指的是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朋友。他們彼此分享作品、互相賞析和批評,以促進彼此的文學創作。
《詩友》由兩個部首組成:讠(讠部)和友(又部)。它總共有10個筆畫。
《詩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古代社會,詩歌被認為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許多文人都喜歡通過寫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友誼,即《詩友》。
繁體字的《詩友》為「詩友」。
古時候的《詩友》漢字寫作「詩友」,其中「詩」是指詩歌,「友」是指朋友。當時的寫法強調了詩歌創作和友誼之間的關聯。
1. 我們是一群志同道合的詩友,相互鼓勵和進步。
2. 在這個詩社裡,與詩友們一起交流創作,我受益匪淺。
1. 詩社
2. 文友
3. 作家
4. 文化
5. 創作
1. 詩人
2. 文人
3. 藝術家
4. 同道
5. 夥伴
1. 對手
2. 敵人
3. 競争者
4. 陌生人
5. 疏離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