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物假事的意思、比物假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物假事的解釋

借助同類事物相比況。 清 龔自珍 《古史鈎沉論二》:“一呼一吸,因事納諫,比物假事,不辭矯誣之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比物假事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修辭功能的文言詞組,其含義可從字義與用法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比物

    “比”指類比、比拟,“物”指具體事物或現象。合指通過選取相似事物進行比喻或對照。《漢語大詞典》釋“比”為“比方,比拟”(卷5,第102頁),如《詩經·大雅·抑》“取譬不遠”,即用近物作比。

  2. 假事

    “假”意為借取、憑借,“事”指事例、典故。合指借用其他事件或典故以佐證觀點。《古代漢語詞典》注“假”為“借,憑借”(商務印書館,第356頁),如《莊子·秋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二、整體釋義

該詞組指通過類比具體事物或借用典故事例,間接表達觀點或論證事理的修辭手法。其核心在于:

三、用法特征

  1. 修辭功能

    屬于“譬喻”與“用典”的結合體,兼具形象性與權威性。王力《古代漢語》指出,先秦諸子善用此法“化抽象為具象”(中華書局,第217頁)。

  2. 語境限制

    多用于文言或正式書面語,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其替代表述可為“借物喻理”“援古證今”。

引用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3. 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重排版)

注意: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研究需結合具體文言文本。當代表達類似含義時,更常用“類比論證”“典故化用”等術語。

網絡擴展解釋

“比物假事”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1. 釋義
    指通過假借同類事物進行比較、歸納或類比,以達到說明或論證的目的。其核心在于借助相似事物的特征進行邏輯推導或表達。

  2. 出處
    出自清代龔自珍的《古史鈎沉論二》:“一呼一吸,因事納谏,比物假事,不辭矯誣之刑。”。該句強調通過類比手法表達觀點,即使可能被指責為“矯誣”(不實)也在所不惜。

  3. 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通常作謂語,用于描述排比歸納的論述方式。
    • 結構特征:聯合式成語,由“比物”和“假事”兩部分構成,前者指比較事物,後者指借助事例。
  4. 近義詞
    “比物屬事”,兩者均強調通過類比和歸納進行表達。

  5. 擴展說明
    該成語體現了傳統漢語中“類比推理”的思維模式,常用于學術或文學語境中,需注意語境合理性以避免牽強附會。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古史鈎沉論二》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疊八覺頒斌抱玉八停便箋冰炭逋壅蠶花趁飯塵羁陳郎塵念瞅粘叢社盜決打死老虎大學分割奉錢分隸蚡鼠分支感篆鼓吹樂合匝家丑瀸洳節選疾患激靈敬慎骥尾眷接舉眼刊究匡謬正俗鲲洋兩錢錐良師诤友冒失鬼煤精鳴梢牛渚怪疲怨遷延羁留青叢缺短遶梁聲燒料説法泰治同義語團團轉頽垣廢井菵米痿躄唯利是視物格無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