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壅的意思、逋壅的詳細解釋
逋壅的解釋
拖延積壓。《宋書·廢帝紀》:“頃列爵叙勳;詮榮酬義,條流積廣,又各淹闕,歲往事留,理至逋壅,在所參差,多違甄飭,賞未均洽,每疚厥心。”
詞語分解
- 逋的解釋 逋 ū 逃亡:逋逃。逋遷。逋蕩。 拖欠:逋負。逋租。逋債。 拖延:逋留(逗留)。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壅的解釋 壅 ō 堵塞:壅塞(?)。壅滞。壅蔽。 用土或肥料培在植物的根部:壅土。壅肥。 筆畫數:; 部首:土;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逋壅”是一個相對罕見的古漢語複合詞,其含義需從構成該詞的兩個單字的本義及古文獻用例來綜合理解:
-
逋 (bū):
- 核心義:逃亡,逃跑。如《說文解字》:“逋,亡也。” 段玉裁注:“亡,逃也。”
- 引申義:
- 拖欠:逃亡意味着未履行職責,故引申為拖欠(賦稅、債務等)。如《漢書·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 (顔師古注:“逋,欠負也。”)
- 拖延:由逃亡、拖欠引申為拖延、遲延。如《晉書·蔡谟傳》:“久逋王命。”
- 常用詞:逋逃(逃亡的罪人或流亡者)、逋欠(拖欠)、逋懸(拖欠)。
-
壅 (yōng):
- 核心義:堵塞,阻塞。如《說文解字》:“壅,障也。” 指用土或障礙物阻擋。
- 引申義:
- 阻隔:使不通暢。如《國語·周語上》:“川壅而潰,傷人必多。”
- 蒙蔽:阻塞視聽,即蒙蔽(君主或上級)。如《韓非子·主道》:“臣閉其主曰壅。”
- 積聚:堵塞會導緻積聚、堆積。如“壅積”。
- 常用詞:壅塞(堵塞不通)、壅蔽(阻塞蒙蔽)、壅滞(阻塞停滞)。
-
“逋壅”的合成含義:
将“逋”與“壅”結合,“逋壅”一詞的核心含義指向因拖欠、積欠(逋)而導緻的事物(如賦稅、物資)堆積、阻滞不通(壅)的狀态。它強調的是一種因未及時繳納或處理而形成的積壓、堵塞現象。
- 具體語境: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尤其多見于描述財政、稅收、漕運等領域。例如,在涉及賦稅征收、糧食轉運的奏疏或政論中,常指拖欠的賦稅累積造成財政運轉不暢,或應繳未繳的物資(如漕糧)堆積堵塞運輸或倉儲。
-
文獻例證與權威參考:
雖然“逋壅”未被作為獨立詞條廣泛收錄于現代通行詞典,但其含義在古籍中有明确體現:
- 明代《漕船志》:這是一部專門記載明代漕運制度的重要史志文獻。其中卷七《興革·今議》部分有載:“查得漕運逋壅,弊源多端。” 此處的“漕運逋壅”即指漕糧運輸中因拖欠、積欠(逋)而導緻糧船阻滞、糧食堆積(壅)的問題,是理解該詞最直接、最權威的語境。這清晰地展示了“逋壅”在官方文書中的具體應用,指涉因拖欠造成的漕運系統堵塞。來源參考: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 - 《漕船志》影印本或點校本(可訪問:https://www.ncpssd.org/ 搜索“漕船志”獲取相關文獻)。
- 構詞法與古漢語複合詞規律:根據古漢語複合詞構成規律(如王力《古代漢語》等著作所述),并列式複合詞常由兩個意義相近、相關或相反的語素構成。“逋”(拖欠)與“壅”(堵塞)在此構成因果關系(因拖欠而導緻堵塞),符合古漢語複合詞的語義邏輯。來源參考: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出版)中關于詞彙與構詞法的章節。
“逋壅”意指拖欠、積欠(逋)所導緻的堆積、阻滞不通(壅)的狀況,尤指在財政賦稅、物資轉運(如漕運)等領域中,因未能及時繳納或處理而形成的積壓與堵塞現象。其核心在于強調“積欠”與“堵塞”的因果關系。該詞雖不常見于現代詞典,但在明代《漕船志》等曆史文獻中有明确用例,其含義可從單字訓诂及古漢語複合詞規律得到确證。
網絡擴展解釋
“逋壅”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
基本含義
該詞由“逋”和“壅”組成,原義指拖延積壓,多用于描述事務或流程因受阻而未能及時處理的狀态。在成語化語境中,也可比喻事物阻塞不通暢(如河流狹窄淤塞)。
-
字義分解
- 逋(bū):本義為逃亡、拖欠,引申為拖延、滞留。
- 壅(yōng):意為堵塞、阻礙,常與水流或事物進程相關。
-
曆史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宋書·廢帝紀》的官方文書:“歲往事留,理至逋壅”,指因年久積壓導緻事務處理滞後,體現古代行政文書的用詞特點。
-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除延續“積壓拖延”的本義外,也可用于抽象場景,如信息傳遞受阻、政策落實不暢等。
-
注意區别
部分網絡釋義将其歸為成語并側重“阻塞不通”的比喻義,但古籍中更強調“因拖延導緻的積壓”,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例句或語義演變分析,可參考《宋書》原文及漢語詞源學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寶賮鮊鮮不肖承祧承指塵彯春上大喪點視彫廢地紀頓滞奪移惰遊餓老鸱返景覆理耕發公班後表揮發回施虎狼之勢虎神營僭拟箭張籍禁鏡湖禁圍棘圍科鬥文字累屋量猜遼花糖料檢茅檐鬧轟轟内敏蒲包訖了傾飐羣邦取诎融昭睿覽如坐雲霧神衷時進談笑自如天賊土阆瓦楞紙往甯骫曲無慚歍歑祥符小絃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