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含有矽酸鹽的岩石粉末與純堿混合,加上顔料,加熱熔化,冷卻後凝成的一種玻璃狀物體。多用以制造器皿或手工藝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一回:“﹝ 焦理儒 ﹞便把所穿的香珠,湊了一百零八顆,配了一副燒料的佛頭、紀念,穿成一挂朝珠……作一份禮送了去。”
“燒料”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燒料(拼音:shāo liào)指一種人造玻璃狀材料,由矽酸鹽岩石粉末與純堿混合,加入顔料後經高溫熔化、冷卻制成。這種材料常用于制作器皿或手工藝品,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提到用燒料制作佛頭、朝珠等裝飾品。
部分詞典提到“燒料”可比喻為“能激勵或啟發人的事物”,例如:“知識是推動創新的燒料”。但這一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出現,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擴展義。
如需更完整的釋義或例句,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燒料(shāo liào)是指在工業生産中用來燃燒供能的物質。燒料可以提供熱能,使設備和機器能夠正常運行。
《康熙字典》将燒料的部首分為火,并包含了4畫。
燒料一詞的來源并不清晰,但可以推測它起源于古代對燃燒物質的需求。在工業化之前,人們通常使用木材等可燃物作為燃料。隨着工業的發展,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逐漸成為主要的燒料。
燒料的繁體字為「燒料」。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燒料通常寫作「燒」、「料」或者「燒料」。
1. 工廠使用煤炭作為主要的燒料。
2. 這些廢棄物可以當作燒料進行再利用。
燃料、燃燒、燃氣、燃燒器、燃燒室
燃料、燃燒物、燃燒劑
水流、冷卻劑
【别人正在浏覽】